不同于外地,南京上燈特別早
起于初八,止于十八
元宵節是正月十五,南京人稱為“小年”,是過年最后的高潮。
這一天吃的東西有講究,南朝人吃的是肉和豆子煮的粥,唐朝人吃“油錘”,北宋開始吃圓子,又叫湯圓,明朝時改叫元宵。還有一個說法,“上燈元宵落燈面”,不只是正月十五吃,上燈日也吃元宵,而且南京上燈的日子特別早,不同于外地。從前上燈就一天,到唐玄宗的時候增加到3天,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到北宋時又增加一天,從正月十三到十六;到南宋變成正月十三到十八。后來的一百多年里,東南一帶大部分地區都遵守著這一傳統,但是明朝定都南京后,朱元璋為顯示繁榮昌盛,把上燈日提前到正月初八,形成了“起于初八,止于十八”這樣一個傳統。但由于朱棣之后又遷都到北京去了,所以這個風俗沒能傳到全國,僅僅固守在南京。
放燈期間,初八、十三、十五這3天叫燈節,其他的叫燈期,這3個燈節又各有名稱,初八叫上燈日,十三叫試燈日,十五叫正燈日,最重要的表演是在十五。南京放燈的習俗非常興盛,清朝時南京的燈市還有3處——評事街、夫子廟、建鄴路旁的笪橋。花燈屬南京最好,過去揚州、蘇州的燈也不錯,但是這些年漸漸衰退,已經無法與南京相比。
元宵節為什么要點燈呢?燈是星星的象征,正月初八、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八都是古代祭星的日子,所以朱元璋提前到初八也不錯。家家戶戶點燈,孩子們提燈,到處是燈,有如滿天星斗在人間,“天上一顆星,地下一個人”,形成天人合一、同樂共融的太平盛世景象。它就是中國的狂歡節,這一天男女都可以走出戶外一起玩。
南京還有一個民俗——正月十六爬城頭,就是在正月十六的早上,全家人一起到城頭上走一走,走百病,踏太平。爬的是石城、三山、聚寶、通濟這四門。有種說法是,這個民俗是由“走三橋”演化而來的,“走三橋”是農村婦女的習俗,一大群人從正月十五晚上一直轉到天亮才回家,要走3座橋來求子,因為過去多數橋都是拱橋,古人認為在這個月圓的夜晚,從一個弓形的橋上過去,婦女的肚子會像它一樣拱起來。為什么要走三橋,而不走四橋、兩橋呢?因為三是陽數,太陽中間有一只三足烏,太陽是陽,陽造男,走了三座橋之后不僅肚子會拱起來,而且會生男孩兒,所以要取數三。明朝初年,有很多外地人到南京定居,農民進城之后,首都嘛,要進行一些教化,所以正月十五婦女就不要單獨出門了,改成十六的早上丈夫陪著甚至把孩子帶著,一起出去玩;也不走橋了,因為南京沒有那么多橋,但是城門就像橋一樣,到中華門上走一圈,也算任務完成了。
陶思炎是中國第一位民俗文化學博士,現任東南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所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第七屆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著有:《中國魚文化》、《祈禳:求福除殃》、《風俗探幽》、《中國紙馬》、《中國鎮物》、《問俗東瀛》、《江蘇紙馬》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