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是全國旅游大縣,也是國家扶貧重點縣。近年來,欒川縣依托較好的旅游產業基礎,針對“景區依托村、深石空心村、鄉味活化村、特產帶動村”四類貧困村資源特點,突出旅游專業村建設,因地制宜,共發展莊子村、撥云嶺村、西溝村、朱家村等旅游專業村35個,發展農家賓館1178家,總接待床位3.5萬張,旅游直接從業人員3.2萬人;有18個貧困村、2085戶貧困戶、6693人參與旅游接待服務,實現脫貧致富。2010年至今,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人均收入從4784元增長至9175元,貧困人口下降了近 2萬人。
景區依托村 優化環境共發展
此類村臨近旅游景區、交通相對便利,擁有客源優勢,通過優化旅游環境,完善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旅游配套服務,在管理服務上,不斷提高組織化、集約化程度,構建景村和諧發展共榮圈。近年來,打造出了有莊子村、養子溝村、大南溝、火神廟村等11個村。
以廟子鎮莊子村為例,該村位于國家AAAA級景區—龍峪灣景區的入口處,在發展過程中,采用政府主導、村為主體、景區協助的方式,使當地群眾迅速邁入增收致富的軌道。按照農戶出資40%,政府補貼60%的方式,對村內農家賓館進行改造提升,統一風格,完善房屋內部設施。并成立莊子村旅游協會,負責農家賓館管理、村民擔保融資、環境衛生、內部管理、培訓學習、投訴處理等事務,不斷提高服務和發展能力,打造旅游良好形象。同時,在對外營銷上實行景村打捆營銷,在旅游旺季,盡可能的將游客分流至村里的農家賓館,讓村民得實惠,景區大門口的游客中心,也兼具了莊子村的鄉村旅游咨詢業務。通過發展,莊子村面貌煥然一新,近兩年來,先后引入了怡景園旅游地產、頤莊度假酒店兩家過億元項目,人均收入增至1.5萬元,同時,帶動了周邊蒿坪、卡房等村的聚集化發展,成為像重渡溝一樣,戶戶有賓館,人人是“老板”的示范村。
深石空心村 閑置資源新開發
欒川縣撥云嶺村、白秫溝村、垢峪村等5個村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村,借助政府扶貧攻堅移民搬遷政策,大多群眾搬至鄉鎮,原來的老村原始本真,多數資源處于閑置狀態,易于整合利用,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著重突出“土、野、真、趣”,在保留原汁原味的鄉土風貌基礎上,將老屋、石板路、老街、土地、老物件等閑置資源加以改造和充分利用,變廢棄為神奇,用旅游的途徑活化老村,使群眾穩得住、過得好。
潭頭鎮撥云嶺村是伏牛山深處一個貧困村,山多地少、群眾缺水少糧,生存條件惡劣,年輕勞力多選擇外出打工謀生,僅留下老弱病殘,村莊面臨著空心化。但村里保留大量的豫西老式民居,其中不乏一些清代和民國建筑,這為該村發展旅游提供了條件。2014年以來,在縣交通、水利等部門的支持下,對村內道路、用水等基礎條件進行改善,縣林業部門引入核桃牡丹套種模式,幫助該村種植核桃樹4萬余棵、油用牡丹1050畝。縣旅游部門以特色民居和田園風貌為依托,編制了撥云嶺鄉村旅游修建性規劃,引進嶺上人家、慢居·十三月等高端民宿項目,完善了該村的旅游公共服務標識系統。旅游、扶貧、住建、科技等部門加大政策資金傾斜,累計投入1000余萬元,用資金補貼、技能培訓等方式,鼓勵農民返鄉創業,發展農家賓館18家,特色餐飲15家,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貧瘠的土地、老舊的房屋煥發了生機,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有效載體,近兩年來,該村人均收入增加1200元,增幅25%,返鄉人口80人,占全村人口比20%。
鄉味活化村 自然本真歸田園
這類村莊多分布于河谷兩岸,自然氣候、交通條件較好,城里人樂于前往,宜發展戶外漂流、餐飲娛樂、旅游地產、戶外營地、寫生攝影等旅游項目。因其保留較好的“原住民”、“原生態”、“原生態”、“原生產”“原生活”等鄉村自然本真,引導村民回歸“田原”,在原住地深化旅游資源開發,進而實現就地脫貧。
以伊河兩岸的陶灣鎮西溝村、協心村、紅廟村、唐家莊村和合峪鎮的楊山村為代表,伊河兩岸四村,自然風光優美,地勢平緩、視野開闊,臨近交通主干道,河道中富含黃蠟石、伊源玉等奇石資源,歷來是城鄉居民閑暇休憩、尋寶探秘的主要場所,近年來,更是受到外地自駕游、戶外帳篷客的青睞。在這些有利條件的支撐下,特別是利用優質水文條件,引進實施了欒川大峽谷漂流項目,豐富了旅游體驗。以漂流項目為中心,對村內土特產、奇石、農家賓館等旅游資源進行整合,編制了鄉村旅游規劃,實施系統開發。完善了觀光步道、垃圾處理、旅游公廁、停車場等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引入紅未央度假山莊、攝影寫生基地、途家斯維登度假公寓等項目,使鄉村資源得以盤活,村里發展發展農家樂56家、奇石購物店25家,土特產銷售點18個,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特別是通過鄉村旅游,有效推動了城鄉互動,原住民、自駕游、新鄉民等各類群體和諧共處,實現了旅居合一。
產業帶動村 農旅結合拓市場
欒川縣選取農林基礎條件較好的朱家村、柳坪村、大紅村等6個村作為旅游專業村,這些村盛產農副產品,但苦于銷路不暢、賣不上價錢,群眾脫貧受阻。通過農旅結合,開發觀光、采摘、垂釣等休閑項目,讓城里人關注大山里的“珍品”,從被動銷售轉向就地銷售、口碑銷售,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
獅子廟鎮朱家村,利用北川豐富優質的山泉資源優勢,建成了豫西地區最大的虹鱒魚養殖與繁育基地。該村以虹鱒魚文化主題,實施了以鱒魚文化展示、餐飲、垂釣、度假別墅為為主要內容的高山漁村度假項目,成立了虹鱒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吸收養殖農戶100余家,養殖虹鱒魚50萬尾,帶動農戶發展餐飲、住宿農家30多家,在對外知名度擴展上,旅游、鄉鎮、農業等部門給予大力支持,通過連年舉辦高山漁村虹鱒魚美食節,同時利用中原旅游商品博覽會、農副產品交易會等平臺,在洛陽、鄭州等周邊城市進行大力宣傳,該村的知名度、美譽度大為提升,有效帶動了虹鱒魚產品的銷售,農民收入有了顯著提高,2015年,高山漁村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胡建武 劉鵬程 陳玉曉供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