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映象網 導航 - 收藏
                新聞 圖庫 社區 娛樂 地市 財經 汽車 房產 女性 健康 美食 旅游 家居 教育 法制 農村
                >> 返回映象網首頁
                國務院:商業地產開發與政府脫鉤 推向市場

                2014-10-03 09:04:00 來源:京華時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昨天,中國政府網發布《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將建立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預警機制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地方政府對其舉借的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名詞解釋

                  地方政府債務

                  “地方政府債務”和“地方政府性債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涉及債務范疇并不相同。地方政府性債務,除包括政府舉借債務外,還包括事業單位、融資平臺公司等舉借的政府性質債務。按要求,今后地方政府只能由政府及其部門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的方式舉借,只保留“政府債務”,不再有通過企事業單位舉借的政府性債務。

                  看點

                  1.借錢

                  不得假手企事業單位

                  《意見》規定,經國務院批準,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可以適度舉借債務,市縣級政府確需舉借債務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代為舉借。政府債務只能通過政府及其部門舉借,不得通過企事業單位等舉借。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實行限額管理,地方政府舉債不得突破批準的限額。地方政府一般債務和專項債務規模納入限額管理,由國務院確定并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批準。

                  2.花錢

                  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

                  地方政府借來的錢,當然不是想花到哪里就花到哪里。《意見》規定,對于地方債務用途,只能用于公益性資本支出和適度歸還存量債務,不得用于經常性支出。建立對違法違規融資和違規使用政府性債務資金的懲罰機制。對于使用債務,《意見》也還要有硬性的監督。地方政府要將一般債務收支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將專項債務收支納入政府性基金預算管理。

                  3.還錢

                  中央政府不出手救助

                  誰舉債誰負責,《意見》強調地方政府償債的“責”,明確地方政府對其債務負有償還責任,中央政府實行不救助原則。

                  分清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的邊界,切實做到誰借誰還,風險自擔。要建立債務風險評估和防范工作,評估各地區債務風險狀況,對債務高風險地區進行風險預警。列入風險預警范圍的債務高風險地區,要積極采取措施,逐步降低風險。

                  4.渠道

                  公益項目可社會融資

                  對于地方政府舉債的融資渠道和平臺,《意見》明確,商業房地產開發等經營性項目,要與政府脫鉤,完全推向市場,債務等同于一般競爭性企業債務;對供水供氣、垃圾處理等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的公益性項目,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債務由項目公司按照市場化原則舉借和償還,政府按照事先約定,承擔特許經營權給予、財政補貼、合理定價等責任,不承擔償債責任;對難以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確實需要政府舉債的公益性項目,由政府發行債券融資。

                  現狀

                  多數地方債未入預算管理

                  據審計報告顯示,截至去年6月底,地方政府負有直接償還責任的債務為10.88萬億元,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2.66萬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4.34萬億元。財政部測算,如果將后兩類債務按近年來政府實際代償比例折算,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約有12萬億元,其中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舉借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超過4萬億元。

                  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曾明確表示,這些債務多數未納入預算管理,脫離中央和同級人大監督,存在著主體混亂、渠道多元、成本高昂、風險集聚的趨勢和特點。

                  業內專家普遍認為,當前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雖總體可控,但如不及時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局部地區風險有可能成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隱患。

                  解讀

                  賦予地方政府舉債自主權

                  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后中央規模控制的是地方舉債的“天花板”,不是具體審批規模。在不突破“天花板”的前提下,地方舉債的實際規模由本級人大決定。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公共財政與政策研究院院長喬寶云表示,以前地方政府沒有舉債的財政工具,現在允許舉債,這本身就是賦予其一定的自主權,實行限額管理是符合國際經驗的,也跟我國國債實行余額管理的做法一致。

                  允許以債償債是符合國際經驗的,但注意是“適度”,把地方政府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可以實現“借、用、還”的統一。

                分享到:

                    查看全部評論(0條)

                    發表評論

                    映象網>> 要聞頻道>> 正文

                    最新消息

                    熱點關注

                    新聞|圖庫|社區|娛樂

                    地市|財經|汽車|房產

                    女性|健康|美食|旅游

                    家居|教育|法制|農村

                    幫助 - 廣告 - 友鏈

                    導航 - 收藏 - 頂部

                    映象網手機版:hnr.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