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04 08:25:00 來源: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信貸池”水位上升
資金輸血實體經濟還盼地方財政“導流”
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促進“脫實向虛”的信貸資金歸位,更多投向實體經濟,有效降低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成本。此前,央行、銀監會出臺定向降準、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等政策,力促金融資源進入小微、“三農”等實體經濟領域。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日在江蘇、浙江等地采訪發現,小微企業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銀行青睞,為爭取小微、“三農”客戶,相關金融產品創新層出不窮。記者采訪時也發現,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僅僅依靠銀行信貸支持并不能完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地方財政扶持、簡化企業審批程序等政策力度亟待加大。
調整存貸比 服務實體經濟
本月1日起,銀監會關于商業銀行貸存比計算口徑調整政策實施。多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通過適當減少分子、擴大分母來對存貸比管理進行了調整和優化,這有利于緩解銀行存貸比壓力,將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領域的信貸投放。
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存貸比計算口徑的調整,意味著實體經濟刺激政策“再加碼”,無疑會向小微、“三農”等實體經濟領域釋放信貸資源。申銀萬國分析人士認為,樂觀估計,此次貸存比調整可能降低貸存比2%左右,釋放貸款額度近2萬億元;保守估計,釋放的貸款額度可能在4000億元左右。
海通證券宏觀債券首席分析師姜超指出,總體看,分子的調整項涉及貸款規模在2萬億左右,占貸款余額2.6%,按5月份存貸比約70%估算,可降低存貸比約2%。分子的調整項中主要涉及“支農”和“支小”,2013年末“支農”再貸款余額為1684億元,2014年一季度信貸政策支持再貸款額度1000億元,其中“支農”再貸款500億元,“支小”再貸款500億元。截至6月底,“三農”、小微企業金融債發行規模為3400余億元。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此次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其更大的意義在于釋放了改革信號而不僅僅是總量增加。6月各大銀行存貸比為65.9%,如果按存貸比75%來看,有10個百分點的可貸資金。他表示:“存貸比計算口徑調整最具意義的是體現出了一種結構性變化。例如,除了向‘支農’、‘支小’貸款定向傾斜,還扣除了商業銀行發行的剩余期限不少于一年,且債權人無權要求銀行提前償付的其他各類債券所對應的貸款。這其實是對于銀行信貸資產證券化的支持,有利于未來更好的盤活資金存量,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管清友認為,從貨幣政策看,下半年央行將繼續加大貨幣定向寬松力度。貨幣端的寬松包括加大公開市場投放力度(正回購減量、降價或重啟逆回購)、繼續加大定向降準力度和定向再貸款,支持“三農”、小微企業和棚戶區改造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當然,即便如此也沒有打破“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新常態,只是為了緩解實體經濟過緊的融資環境。
流動性改善 銀行青睞小微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對此表示,上述調整有利于緩解部分銀行存貸比壓力,有助于商業銀行更多支持“三農”、小微等實體經濟領域。“資產端鼓勵支持實體經濟增加‘支農’和小微貸款,負債端鼓勵銀行增加更多穩定資金來源,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那么,此次存貸比口徑調整釋放出來的千億甚至萬億資金將投向何處?中國證券報記者在江蘇、浙江多地采訪時了解到,在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極具活力的小微企業或成為“香餑餑”。
浙江泰隆商業銀行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尤定海表示:“根據我們的粗略估算,此次存貸比口徑調整后,我們銀行將釋放約12億左右的資金量。或許這些錢大銀行并不看在眼里,但是對我們這樣以小微、‘三農’為主要客戶的小銀行來說卻意義重大。”截至2014年5月末,浙江泰隆銀行貸款客戶10.05萬戶,戶均貸款為37.79萬元,小微企業貸款客戶為6萬戶。
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時也了解到,在定向降準、存貸比口徑調整等一系列政策實施后,商業銀行手里的流動性已相對寬裕,但遇到了有效信貸需求不足這個“難題”。江、浙多位銀行業內人士坦言,盡管今年上半年的經濟形勢已經有所好轉,但許多小微企業仍存在訂單量下降、存貨高企等問題。“作為銀行,我們當然支持那些好的、有活力的小微企業,但是也不可能罔顧風險,什么信貸需求都滿足。”銀行業內人士還透露,今年以來,由于訂單量不足,不少小微企業都缺乏擴大投資和生產規模的意愿,導致有效信貸需求不足。另外,部分企業主為了減少資金成本,甚至提前償還銀行貸款。
在浙江溫嶺,一項長達十年的小微企業“升級”計劃開展得如火如荼。溫嶺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江勝表示,當地80%、90%都是小微企業,但是其中也有大量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家庭作坊式企業。因此,從2010年開始,溫嶺市政府與商業銀行積極協調,對一些過剩產能行業進行調整。江勝說:“比如我們的鑄造行業,原本有464家企業,經過3年調整,目前已經剩下不到100家。這離不開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支持,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淘汰那些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小微企業,促進行業兼并重組。”
另外,為了加大小微、“三農”貸款的投放力度,浙江地區部分商業銀行開始推行小微貸款盡職免責機制。臺州銀行總行小額信貸處處長林鑫介紹,該行此前就開始探索這一機制,并在今年進行了完善調整。“由于小微、‘三農’貸款的風險相對較高,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時候,基層信貸員會比較謹慎。我們的免責機制是,如果貸前調查、貸中審核、貸后管理等工作都能做到盡責,主管層級的免責金額為其經手的貸款總金額的1%;基層信貸員免責金額為其經手貸款的2%,而單筆20萬元以下完全免責。如此,一方面可以提高貸款的發放效率,另一方面信貸員在單筆貸款金額、風險控制上會比較謹慎。”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商業銀行人士反映,雖然存貸比口徑有所調整,但商業銀行依然面臨著貸款規模的限制。“不是說存貸比下降之后,銀行就能貸出更多的錢。”象山縣農村信用合作社理事長謝語誠表示:“相對于其他銀行,我們的存貸比一直都不高,但因為央行控制著信貸額度,所以我們沒有辦法放出貸款,其實象山地區的‘三農’貸款需求還是非常高的。”
融資成本高 地方財政待發力
業內人士指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降低社會融資成本,僅依靠銀行等金融機構遠遠不夠。中國證券報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在南通、寧波這類金融資源供給較為發達的區域,目前小微企業的貸款利率一般在每年6%-7%左右,利率水平并不是太高,但如果加上擔保費等費用,部分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就可能達到10%左右。
在江蘇賽奧生化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里,該公司動保事業部助力副總裁周勁告訴記者,由于該公司屬于高科技型企業,他申請的每一筆擔保貸款都可以享受地方政府1%的擔保費率補貼,企業只需再支付1%左右的擔保費用即可。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中小微企業都如此幸運,江蘇格美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就不在這個補貼之列。該公司董事長陸建輝表示:“我們企業目前在行業里算是各方面資質比較好的,融資成本全部算下來大概在9%-10%左右,但其他規模更小的企業融資成本肯定比我們高。”
在浙江溫嶺市,為了支持當地中小微企業的產業升級和設備改造,當地政府直接予以現金補貼,國產設備補助其金額的6%,進口設備補助其金額的10%,每一單財政補助不超過500萬元。該市副市長陳剛介紹:“與其他地市相比,我們地方財政收入不算太高,但要下定決心做這件事情。”今年1-6月份,浙江溫嶺市的財政總收入為47.46億元,同比增長12.6%。
業內人士認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不能僅僅要求銀行加大信貸投放,地方政府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可以結合地方產業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立一些扶持基金或發展基金;對經營狀況良好的外貿型企業,可以設立外貿發展基金等。另外,對于小微企業稅費減免、簡化行政審批流程等措施的力度也需加大。為符合產業升級方向的小微企業提供財政貼息貸款,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效果也可能比減稅要好。
(陳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