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9 08:21:00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網友評論0條 查看全文(共1頁)
提起“航空”這兩個字,鄭州人馬上會想起東南部“高大上”的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而鮮為人知的是,隨著鄭州通用航空試驗區總體規劃獲批,在鄭州西北,一個“親民風”的鄭州通航試驗區正在悄然興起。
未來,一座“航空小城”將在鄭西上街區域興起。這塊規劃面積達120平方公里,涵蓋五大功能區的新城區,將與航空港實驗區一起成為鄭州城市發展的新引擎,并帶動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
背景
中國亟須發展
通用航空產業
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從地震發生到后期救援,再到災后重建,解決交通問題,一直是頭等大事。而回顧當時整個救援過程,其中需求最急迫、應用最有效、使用最廣泛的交通手段,就是航空運輸——借助通用航空,可以以最快的速度,調集最多的資源,搶救最多的生命。
因此,“通用航空”,這個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還很遙遠的概念,在資本市場上卻早已耳熟能詳。自2008年汶川發生地震后,通用航空憑借其優異的救援作用開始受到國家重視。
通用航空是指除軍事、警務、海關緝私飛行和公共航空運輸飛行以外的航空活動,包括從事工業、農業、林業、漁業、礦業、建筑業的作業飛行和醫療衛生、搶險救災、氣象探測、海洋監測、科學實驗、遙感測繪、教育訓練、文化體育、旅游觀光等方面的飛行活動。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通用航空還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但在國外,這早已是一個產業。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全球通用航空機隊規模超過30萬架,其中美國擁有22.4萬架,而2012年,我國僅擁有通用航空飛機1300架。
近幾年來,通用航空的功能逐漸從救援擴展至各產業航化作業及私人飛機領域,在各路資本的極力追捧下,通用航空事業迎來發展的大好時機。
趨勢
通用航空將是
高新產業“處女地”
除了現實的發展需要之外,在國內多名學者眼中,通用航空是我國產業的最后一塊處女地,也是未來一個很重要的經濟發展引擎。
據美國聯邦航空協會FAA統計,2005年美國通用航空對其經濟貢獻1500億美元,約占其GDP的1%,并帶動就業人數126.5萬,帶來工資收入超過530億美元。而2006年中國通用航空運營業的產值僅為17.9億元人民幣,提供就業崗位僅8000多個,通航產值占GDP比例不到萬分之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通用航空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高遠洋表示,通用航空是航空業的重要基礎,作為大眾經濟的通用航空每年給美國帶來的經濟貢獻達到了1500億美元,創造了1%的GDP,創造了126萬個就業崗位。“其實大家可以想到,中國的通用航空是沒有真正啟動的巨大產業。”
“通用航空作為一個新興產業,不僅將拉動政府層面經濟結構的調整,更重要的是,還將帶動相關產業的提升,并促進周邊區域的發展。”作為鄭州通航試驗區的首個住宅項目,盈盛·龍棲灣相關負責人坦言,正是看到了通用航空產業對區域發展的拉動作用,才選擇在這里布局高端居住項目。
關注
上街將建設“航空小城”
順應通用航空產業的迅速發展,依托原有的基礎資源,鄭西上街區域,一座“航空小城”的藍圖迅速繪就。
日前,鄭州通航試驗區總體規劃獲批,根據規劃內容,核心區以上街機場為平臺,面積約21.3平方公里,主要有五大功能區。據悉,上街機場將改擴建,未來可起降波音737等大型飛機。
據了解,鄭州通用航空試驗區成立于2011年8月,是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概念規劃120平方公里,北到黃河、南到五云山,涵蓋鄭州市西部區域,核心區位于上街西北部,北至連霍高速、南至隴海鐵路、西至昆侖路、東至金華路。
“目前,通航試驗區正在積極爭取國家級的通航試點。”通航試驗區相關人士介紹,申請的試點包括5塊內容,分別是“通用航空應急救援基地”、“青少年航空國防教育基地”、“中部區域人工影響天氣能力建設中心”、“通用航空服務站”、“航空旅游”等試點。
通航試驗區相關負責人透露,通航試驗區將以建設全國領先的通航經濟示范區為目標,努力把通航產業打造成上街區的支柱產業;把通航試驗區打造成航空港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把鄭州上街機場打造成中原經濟區通航樞紐機場;把鄭州市打造成全國通用航空經濟發展領軍城市。
“換句話說,整個通航試驗區就是按照‘航空小城’的目標來規劃設計的。”上述負責人透露,鄭州通航試驗區在建設之初就參照國外的成功經驗,以“產城融合”驅動城市產業提升和完善服務配套,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已完成試驗區產業發展規劃和核心區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
未來
帶動產業,航空經濟將成經濟新引擎
“醉翁之意不在酒”,謀劃通航試驗區,除了看中通用航空這個新興產業的發展前景之外,其拉動區域發展的用意也不言而喻。
鄭州通航試驗區作為鄭上新區的核心組成部分,又背靠航空港實驗區這棵大樹,其發展潛力自然值得關注。除此之外,試驗區建設將以通航服務業為引領、以高端制造業為支撐,優先發展公務飛行、航空培訓、航空旅游、航空運動、應急救援、醫療救護、農林作業、運營保障、研發制造、商務會展、金融保險等產業。
“力爭到2015年,通用航空基地公司達到10家,機隊規模達到50架,年實現飛行3萬小時。到2020年,基地公司達到20家,機隊規模達到200架,年實現飛行10萬小時,帶動航空內飾、制造、材料、地產、金融、服務等行業發展,實現超千億經濟規模。”上述負責人坦言。
“航空經濟,地方政府可以有所作為,而且地方政府是通用航空發展最大受益者。在國外這叫做城市包圍機場,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有一個機場之后,在機場周邊會慢慢形成一個獨特的商業生態。”高遠洋表示,隨著航空工業的發展,還會有一些非航空業的相關產業在這個區域發展,形成一個非常獨特的經濟圈,“因此,我認為通用航空和臨空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機會。”
“我們項目作為通航試驗區首個住宅項目,投資潛力巨大;通航試驗區確定為西部新城核心,可謂是政策導向區域地產原始股。”盈盛·龍棲灣負責人也表示,借著通航試驗區的東風,很多有識之士已經將投資重點瞄向這里,該項目作為低密度別墅、洋房,兼具全功能養老服務,“不僅跟著政策規劃賺錢,更是居家、養老、投資一舉三得,自然引人青睞,自通航試驗區總規劃審批下來之后,盈盛·龍棲灣售樓部的來訪量相比之前增加10倍之多。”
案例參考
美國的私人飛機小鎮
近日,一條關于“美國航空小鎮家家開私人飛機出門”的新聞成了微博和微信上的熱點。文中提到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叫做Spruce Creek的小鎮上,每家不但配有車庫還有機庫。社區中各家都擁有一架以上飛機,房屋門前的大道整齊寬闊,并直通毗鄰小區的一條修葺完整的飛機跑道。跑道上不時地有飛機起飛或降落,飛機降落后可以直接滑行到機庫。
目前全美有300余個航空小鎮,而Spruce Creek是其中規模最大、最全面的。Spruce Creek機場的前身是修建于1943年的美國海軍機場,在二戰后移交地方政府,并于上世紀70年代出售給私人所有并進行了商業開發。機場目前擁有一條長1214米的跑道,2家FBO,600余幢帶有機庫并與機場跑道相連的別墅,一個錦標賽級高爾夫球場,多家高級餐廳和俱樂部,整個社區設有圍墻與外界隔離,并有人24小時巡邏。社區內主要居住著處于社會上層的富豪及明星。一幢機庫泳池齊備、建筑面積700余平方米的別墅售價超過250萬美元。
除了Spruce Creek這類“高大上”的商業化航空小鎮,美國也存在大量主要服務飛行愛好者的飛行社區(Fly-in Community)。例如,Benton Airpark位于美國堪薩斯州的Stearman機場,是一個私人擁有但對公眾開放的飛行社區。機場有一條長1556米、寬18米的跑道,有130多架飛機駐場,絕大多數都是單引擎飛機。該機場是由豪客比奇公司的一對飛行員夫妻與合伙人一起投資85萬美元購買的產權,經過幾年的投資與改擴建,將機場跑道由800米延長到現在的1556米,跑道也加寬了一倍,這個過程中申請了AIP的機場改造資金。
與Spruce Creek不同,Stearman機場的經營人在獲得機場產權并完成改擴建后,將機場周邊的土地出售或出租給個人,由業主自行建設住宅,一塊800平方米的土地價格約為4.5萬美元,一幢200平方米的二手別墅售價在50萬美元左右。每戶都建有機庫,并有道路直接通向滑行道與跑道。另外,該機場航汽價格低于周邊,由此聚集人氣。機場經營者開設了一家具有航空特色的餐廳,吸引住戶與過往飛行員用餐,收費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