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公募利益格局:基金保險券商構建新版圖

                2013-05-29 09:04    來源:東方財富網

                  6月1日新基金法實施的大限未至,資管行業卻早已暗流涌動。

                  證監會將于6月發布業務細則,明確券商 、保險等機構開展公募業務的諸多細節。據證券時報記者調查了解,包括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大型私募基金均已為此緊張籌備。

                  等待資管行業的將不僅是利益格局的重整,還包括未來公募規模的超常規發展,國泰君安證券的一份研報指出,預計2020年公募業務規模可達13至15萬億元,年均增長25%。

                  基金公司走向分化

                  公募市場的放開,有益于資管行業的長遠發展,但短期來看,不少公募基金將由此面對較大沖擊。

                  “相較保險和券商,公募基金缺少渠道和客戶資源,反而因為銷售渠道的成本支出較大,現階段公募業務將很大一部分利潤貢獻給了商業銀行。”南方基金相關人士介紹道,“放開后,我們的核心業務會受到較大沖擊。”

                  此外,基金公司的品牌效應主要來自于專業投資研究服務,這一優勢很快將面臨挑戰。

                  “基金本身的研究并不完整,行業覆蓋較為有限,研究深度也有限,對賣方研究有很強的依賴性。”博時基金相關人士表示,“基金行業整體研究尚不能與券商做對比。”

                  在業內人士看來,短期內研究劣勢尚不會太明顯暴露。

                  “基于公募市場的擴大,賣方研究未來或許會成為獨立的市場,券商、基金等買方機構可直接共享服務,那么基金這方面壓力就不會太大。”上述博時基金業務人士說。

                  短期內,公募基金仍是市場主角,相較券商,其突出優勢在于投資團隊和完備的產品線。“投資團隊整體要強于券商,但這優勢也是有限的,如果券商投入加大,這點差距將被縮小。”南方基金相關人士的擔憂不無道理。

                  壓力之下,基金公司分化將更為明顯。

                  在業內人士看來,現有公募基金獨霸市場的格局肯定會改變,一些小型基金公司或將面對淘汰的命運,大型基金公司的優勢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被消融,但憑借專業投研能力的提升或可贏得市場份額。

                  “一些具有特色業務優勢的基金公司會隨之出現,定向增發、市值管理、量化投資等會成為這類基金的細分業務領域。”上述南方基金人士表示。

                  券商直接對話基金

                  公募市場的開放,券商將是第一受益方。相較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PE/VC)、保險資管,券商掌握的資源無疑更多。

                  憑借投行、經紀業務等多樣化業務優勢,以及在投研領域積累的經驗,券商有望率先在公募市場做大,構成對公募基金的直接競爭。

                  在上周召開的證券業內部座談會上,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就表示,希望券商能夠率先適應基金法,將公募業務做起來。

                  截至目前,已有16家券商符合開展公募基金業務的資質。其中上市券商有宏源證券、中信證券、光大證券、東吳證券、華泰證券等。

                  前景看似美好,但接受采訪的券商資管人士卻無一例外表現較為謹慎。

                  “進入公募市場,我們要拿出硬功夫來,必須以優勢業務來對接資管,不進行規劃一頭扎進去那就浪費精力了。”上海某大型上市券商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表示。

                責編:趙惠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商學院第二期:品牌匯

                品牌匯

                如何理解品牌?企業為什么創立品牌?

                共筑中原夢

                共筑中原夢

                中原夢必須依靠河南一億人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