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金融投資創新渠道亟待疏通 創新能力弱
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存差(存款大于貸款的差額)不斷擴大,有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我省金融機構存差就達7280億元。但與此同時,創業風險投資機制不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成了制約河南省科技成果轉化、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頸。
高新技術企業的毛利普遍可達40%~50%,但是高收益也伴隨著高風險。由于科技型中小企業缺乏抵押能力和信貸記錄,信息透明度低,使得銀行無法準確判斷對其貸款的收益和風險程度,這是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根本原因。10月26日,河南省社科院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在財政資金和銀行貸款規模受限的情況下,通過科技金融創新拓展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渠道,顯得極為迫切。
據了解,為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國內部分省市先后出臺了一些政策,采取設立專項引導基金、搭建科技投融資平臺等措施,引導金融資本和民間資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些做法值得河南省參考借鑒:
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北京市、天津市等地設立專項資金,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重慶市、杭州市、無錫市等地設立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通過扶持商業性創業投資,引導社會資金對初創期企業進行投資。
搭建科技投融資平臺。重慶市成立科技資產控股有限公司,形成全方位的投、保、貸、補、扶一體化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北京市科委整合政府、銀行、中介機構、社團組織等服務資源,建立科技金融聯席會議制度。蘇州市積極打造網上科技金融超市,整合了銀行、創投、擔保、科技保險等金融機構的業務與產品,為企業提供綜合性的一站式科技融資服務。
專家認為,這些兄弟省份的積極探索,正在使政府從金融投資科技的主導角色逐漸轉變為引導角色,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放大作用,增加創業投資資本供給,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鄭州高新區內的華夏海納創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與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省政府共同出資,已設立了2.5億元的創業投資基金,正是政府財政資金引導民間資本跟進投資的一個有益嘗試。
該公司總經理李明告訴記者:近年來政府的一個重要轉變是,改變了以往將資金直接投給企業的方式,借助民間風險投資公司的管理經驗,通過股權投資的形式投給企業,待企業發展后再撤出。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效避免了資金流失,使資金成為不斷流動、不斷增益的活錢。
據介紹,省科技廳、鄭州高新區與該公司共同承辦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杯科技創新大賽,截至目前共吸引了來自全國2000余個高科技創新項目參賽,共評出近百個獲獎項目,該公司累計投資天使資金7000多萬元。李明說:現在,我們通過大賽平臺投資的高科技創新創業項目運營良好,規模迅速擴大,一些項目經過不到3年的發展就陸續進入了回報期,個別企業產值突破億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