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頻襲:國內乳企迎來窗口期 西部牧業三度漲停
導讀:據貝因美公告,貝因美之前的提價行為已構成價格壟斷,但幸免被罰。浙江一位律師對記者表示,“從法律上講,主動配合有關部門調查的確可以從輕處罰或免除處罰;但這個標準就比較靈活。”
近日,對于國內乳品企業來說,“暖風”頻吹。
8月7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對奶粉企業反壟斷調查結果出爐:恒天然等6個“洋奶粉”被罰6.7億元,國內品牌貝因美(33.61,0.22,0.66%)(002570.SZ)卻在免除處罰名單之列。而日前,新西蘭奶粉乳業巨頭恒天然公司,被曝其濃縮乳清蛋白粉含有肉毒桿菌,國家質檢總局無限期叫停進口其原料。
受前述“利好”行業因素影響,乳業板塊股價整體持續走強。據統計,近兩個月內皇氏乳業(14.56,-0.09,-0.61%)(002329.SZ)、伊利股份(36.90,0.22,0.60%)(600887.SH)、貝因美、三元股份(7.32,0.09,1.24%)(600429.SH)和光明乳業(19.87,0.56,2.90%)(600597.SH)區間最大累計漲幅各達到了32.39%、38.77%、47.29%、49.19%和59.05%。
而近四個交易日,西部牧業(20.770,0.64,3.18%)(300106.SZ)三度漲停。8月8日,其股價報收20.13元。
一位國內大型乳品企業高層對記者稱,“行業的發展需要國家的政策支持,目前國內乳業是一個很好的窗口期。”
“利好”頻襲
據貝因美公告,貝因美之前的提價行為已構成價格壟斷,但幸免被罰。
浙江一位律師對記者表示,“從法律上講,主動配合有關部門調查的確可以從輕處罰或免除處罰;但這個標準就比較靈活。”
《反壟斷法》第四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經營者主動向反壟斷執法機構報告達成壟斷協議的有關情況并提供重要證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酌情減輕或者免除對該經營者的處罰。”
8月8日,記者致電貝因美證券部,至記者截稿,相關人員對此次反壟斷處罰事件影響均未給予正面回復。
上海一位食品飲料行業券商研究人士表示,“這次發改委的調查結果也是在我們預料之中,一定程度表明了維護國產奶粉市場的態度。”
前述券商分析人士表示,“這幾年國內乳業飽受市場非議,消費者對本土產品信心不足,從而導致對洋奶粉信任度很高。而這次新西蘭產品污染事件,是國內乳產品企業重拾國內市場很好的機會。”
機構看多乳業
其實,國內乳業打鐵還需自身硬。
前述國內大型乳業公司的人士坦言,“國外競爭對手質量事故是偶發事件,而靠政府相關政策扶植也是一時的;行業內還需要一批負責任的大企業,制定嚴格行業標準,提高產品質量,提升消費市場信心,讓這個行業回到良性的軌道上來。”
從今年的業績看,主打嬰幼兒奶粉的貝因美業績增長驚人。據其7月2日業績修正公告,其上半年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18億元-4.17億元,同比增長60%-110%。
相應地,貝因美股價亦水漲船高,從年初的14.33元(復權價),已攀升至如今的33.39元,半年累計漲幅達133%。
相比,主營生鮮乳的西部牧業業績較為平淡。據其今年一季度報,營業收入為1.29億元,同比增長11.06%,但凈利潤只有418.51萬元,預計其上半年凈利潤為1500萬元至1700萬元,同比上升-3.83%至8.99%。
但近日,西部牧業在二級市場的股價表現頗為瘋狂——四天三度漲停。西部牧業澄清公告卻顯示,進軍高毛利的嬰幼兒奶粉或是炒作題材;其控股子公司于今年5月拿到了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許可證。
今年一季度,A股市場兩大乳業企業光明乳業和伊利股份凈利潤同比各增長52.02%和18.60%。
原標題:國內乳企迎來窗口期 西部牧業三度漲停
(夏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