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興產業大步流星入佳境 物匯中原“E貿”全球

                2014-06-19 08:18    來源:河南日報

                  新興產業之可貴,是因為在這株幼苗中,有著無盡的成長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指出,要以發展優勢產業為主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總書記的指示為河南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千帆競發,截至2013年,我省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汽車及零部件、食品、現代家居、服裝服飾等高成長產業,幾乎占據全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半壁江山;百舸爭流,到2014年年底,現代服務業、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力爭超過20%……

                  從鄭州到洛陽,從鶴壁到信陽,“高”、“新”產業大步流星入佳境,成為引領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力量。

                  新興產業引領未來

                  《河南省工業轉型升級2014年行動計劃》明確要求:以做強工業、建設先進制造業大省為目標,加快發展高成長性制造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6月6日,艷陽高照,走進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寬敞的廠房,集團黨委副書記卜照華站在一臺85米長的盾構機前說:“這類‘超級大鉆頭’,正在鄭州中州大道下穿隧道內晝夜不停地工作著。”

                  掌握技術話語權,才能搶占市場制高點。1996年,從國外進口一臺盾構機需花費2億元;2008年,中鐵裝備自主研發的盾構機下線及產業化以來,迫使國外相關產品降價20%。這一切源于企業掌握了盾構機刀盤和控制系統等全部核心技術。

                  去年,該集團收購了德國維爾特公司硬巖掘進機知識產權,已成為國內第一、世界第二的掘進機生產廠商,國內20多個城市的地鐵建設中使用該公司的掘進機,市場占有率達50%以上。

                  這樣的企業在我省越來越多。從簡陋的客車修配廠,到世界單產規模最大、工藝技術條件最先進的大中型客車生產基地,2013年,宇通年銷量達5萬余臺,占全球10%以上的市場份額,雄踞世界客車三強之列。

                  在整車裝備車間,“創新,引領著宇通一路走來”的企業口號格外醒目。該公司新發布的E7純電動客車,僅看外觀似乎變化不大,但其動力控制、科技配置等已煥然一新,這款“客車中的特斯拉”每公里運營費用僅0.3元。

                  有技術、有規模、有品牌、有市場,我省新興產業已呈遍地開花之勢:漢威電子的傳感器、中信重工的鍛造油壓機、華蘭生物的流感疫苗、富士康生產的蘋果手機……這些耳熟能詳的產品,早已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

                  2014年一季度,全省高成長性制造業吸引投資922.54億元,占工業投資比重高達51.4%。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不僅是調整產業結構、增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支撐,也是轉變發展方式、掌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迫切要求。”省委書記郭庚茂一語中的。

                  物匯中原“E貿”全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費爾普斯曾說,大多數創新并不是簡單的新發明,而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和制度的創新。

                  “如今推介鄭州,我們講‘三張名片’:航空經濟、鄭歐班列、E貿易,它們為河南帶來千億元商機,讓‘買全球賣全球’成為可能。”河南國際商會會長張以祥如是說。目前,鄭州機場開辟國際地區貨運航線19條,以富士康為“領頭雁”的電子信息業產值超過1600億元;全國超半數省份選擇鄭歐班列將出口貨物運送到亞歐各國;在首批5個跨境貿易電子商務(E貿易)試點城市中,鄭州進出口額排名第一。

                  在鄭州“E貿易”服務大廳,海關工作人員正忙碌地為商戶提供“一站式”清關、報檢等服務。電子屏上,實時傳遞更新著商品進出口數據的情況。項目運營不到1年,就取得直通世界13個城市、貿易進出口貨值130多億元的好成績。

                  外來電商搶灘中原,本土電商茁壯成長。如今,平均每天有500家企業在河南“企匯網”上進行注冊;網上便利店“鄭州云超市”的營銷口號是:一小時送貨到家。

                  呼嘯而來的電商時代,讓現代物流業成為經濟“血脈”。看鄭州航空港區內,美國UPS來了,聯邦快遞來了,微軟來了,馬云也帶著他的“菜鳥”飛抵中原……2013年我省物流業增加值為1668億元,以打造連通世界的內陸型現代物流中心為契機,鄭州國際物流園區集聚效應快速顯現。

                  創新的“魔瓶”一經打開,就會變幻出千姿百態的新業態。

                  鄭州CBD不大的范圍里,僅全口徑稅收超億元的單體樓就有17幢之多,進入河南的42家世界500強企業,撐起了鄭東新區的總部經濟;人們對新鮮食品的渴求,催生了民權的中國“冷谷”,催生了眾品的冷鏈物流;“動漫豫軍”不斷推陳出新,大河小子、二兔、小櫻桃等卡通形象成為小朋友的好伙伴;“云技術”的普及,大數據的運用,讓輝煌科技、威科姆科技、新開普電子成為物聯網行業的“領軍者”……

                  我省《關于加快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15年,河南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超過25%,形成20個以上超千億元產業集群和75個超百億元企業。

                  省長謝伏瞻在一次重要會議上,用近20分鐘時間,借馬云的演講來提醒我省干部:信息消費等新興產業將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方向,創新是轉型發展動力所在。

                  事靠人為事在人為

                  眼界決定寬度,觀念決定高度,腳步決定速度,思想決定未來。

                  河南省電子商務園區副總經理曲慶祥說:“據我所知,國內某知名互聯網企業四位副總裁中三位都是河南人,本土高精尖人才北上南下,已成為我省企業最頭疼的一件事。”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環境不夠優成為我省人才流失的主因。

                  由于沒有獨立的辦公場所、獨立的門牌號,創業初期,蝸居在一起的七八個IT團隊被有關部門拒絕企業注冊……不少河南籍高精尖人才,滿懷激情回到家鄉,但不盡如人意的創業環境,又讓引回來的“鳳凰”飛走了。身處互聯網時代,有的地方有的人,對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結果往往錯過了靚麗的風景,與機遇擦肩而過。

                  香港物流協會會長鄭會友坦言:“河南要登上世界經濟前沿的舞臺,就要轉變觀念,把自己從一個‘中原人’變為‘世界人’。”

                  客觀地看,近年來河南的各項事業發展很快,但要想保持良好發展局面,還需打破思維定勢,摒棄慣性做法,改變不合時宜的觀念意識,下大力氣優化發展環境,方能筑巢引鳳、得才留才。

                  環境要優化,人才需培養。過去,OCP技術認證需要去北京考試,如今在甲骨文(河南)中心就能完成;在扶溝縣產業集聚區,每天都有縣職教中心的學員在車間實習,畢業后,直接到產業集聚區企業上班的學生近6000人。2014年,我省將打造全民技能振興工程升級版,力爭全年完成各類職業技能培訓300萬人次。

                  再來看這樣一組數字:漢威電子的研發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6歲;河南電子商務園區創業主體是90后;當“果真了得”網店老板吳曉雨,將土特產生意年營業額做到2000萬元時,他才29歲……

                  年輕人是新興產業的天然盟友,河南要加快相關產業發展,必須注重對新生力量的培養,讓我省成為年輕人創業的樂土。

                  事靠人為,事在人為。一個擁有上億人口的大省,一定會涌現出河南的馬云、河南的李彥宏……實施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三大國家戰略,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

                  100多年前,面對工業革命的浪潮,馬克思曾對其導致的社會巨變做出深刻揭示:大工業創造出新的交往方式,開創了新的世界歷史。今天,高技術日新月異,新產業蓬勃興起,面對這場空前的大洗牌、大機遇,河南唯有借力順勢,勇立潮頭,才能讓“新興”之火,紅遍中原大地!

                  (王亞明 李 兵 楊 凌 董 娉)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