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改革清華方案缺乏人文關懷 勞動者損失多

                2013-08-27 08:10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導讀:平心而論,“清華方案”中提出“提高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其價值理念仍然表現出經濟理性過甚,人文關懷欠缺。

                    關于養老金制度改革的“清華方案”,近日來在全國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熱切關注。

                  “清華方案”的好處,是跨越了“‘雙軌制’—‘并軌’”的政策思路上的陷阱,避免養老金制度改革可能被這個一因一果的線性思維所裹挾,從而設計了一個既考慮公平又考慮效率的因而可持續的改革方案。

                  然而,遺憾的是其中的第五點,即“提高領取養老金年齡”,引起了媒體和公眾的普遍反彈,這不能不說是方案中的一個明顯的瑕疵。筆者亦曾就此在《中國經濟周刊》上撰文予以分析。

                  于是,便有媒體采訪了“清華方案”的設計團隊,并以“延遲領養老金非延遲退休”為題進行了報道。

                  如果死摳概念,“領取養老金”和“退休”當然是兩回事。但是,對于大多數退休后養老金將是維持生活唯一經濟來源的勞動者,“領取養老金”和“退休”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再者,在中國,這樣的勞動者又有多少呢?恐怕又要提到這個數字,估計要占70%。

                  上述報道中以美國為例,說明了勞動者是可以先退休,然后過幾年再領聯邦養老金的。

                  但是,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關鍵是,美國有一個401K的補充養老金計劃。按清華團隊的說法,美國人59.5歲退休,65歲領取聯邦養老金,其間的空白,可以由401K來填補。但是,有資料表明,美國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始實施“三支柱”計劃,除了聯邦公共養老金(基礎養老金)之外,還有私人養老金,即企業養老金(401K計劃)和個人養老儲蓄(IRA計劃);到了80年代,里根總統宣布一個養老金改革的計劃,從1983年到2017年,在35年中,逐步將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從65歲延遲到67歲。這里要強調的是,在計劃實施時,401K和IRA這兩個計劃已經實施了一段時間,所以可以“填補空白”。

                  如今“清華方案”提出,“從2015年開始,1965年出生的女性職工和居民應當推遲1年領取養老金,1966年出生的推遲2年,以此類推,到2030年實現女性65歲領取養老金。”問題在于,這些被推遲領取養老金的女性職工和居民,他們的401K或IRA在哪里?

                  其實,這種不講理的政策有點像“協保”——協議保留社會保險關系,其特點是“不管當前生活,只管退休養老”,60年代中期出生的女性職工有相當一部分正在享受這種“待遇”。現在眼看退休年齡將到,要“苦出頭”了,然而政策又要變了,退休后又有一年不能領取養老金。這實際上是要將“協保”的年限延長,當然,最后幾年的“性質”變了——“退休”了,卻沒有養老金。

                  平心而論,“清華方案”中提出“提高領取養老金的年齡”,其價值理念仍然表現出經濟理性過甚,人文關懷欠缺。

                  在方案的操作性層面上,他們以“保險精算”畫地為牢,把“多收、少發”作為出發點,把2~3個人養1個老人看成是一種絕對的危機。其實,在不改變計劃生育政策的前提下,隨著老齡化的進程,這種狀況遲早要出現。

                  這不是什么新的發現,因為社會保障教科書上早就告訴我們,如果只考慮企業交費和個人交費,現收現付制會難以為繼。靠延遲退休年齡節約的養老基金其實很有限,解決不了多大問題,但卻會使大多數勞動者遭受損失。就社會心理而言,可預期的養老金制度所起到的是穩定人心進而穩定社會的作用,對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剛性”原則,切切不可掉以輕心。

                  如果突破只考慮“收多少、發多少”的“保險精算模式”的束縛,把養老保險看成是社會分配的一部分,我們的思路就會開闊得多。其實,決定社會養老機制的關鍵有二:其一是這個社會生產的物質財富有多大規模,其二是這些物質財富將會怎樣分配。企業交費和個人交費可以作為養老保險制度的基本籌資手段,但除此之外,還有財政補貼、國資提成、資產建設等很多手段可用。

                  如果我們再打開思路,改變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自有其積極意義。民間豪言:20年后又是一條好漢。從現在到2035年還有22年,我們規定的勞動年齡又是16歲或18歲。所以我們完全有時間改變2035年時的人口結構。計劃生育并不等于“少生”,在人口出生率低于自然更替水平時,鼓勵“多生”恐怕也是一種“計劃”。

                  但“多生”也要有其物質基礎,現在年輕人的生育計劃中,母親何時退休是一個必要條件。

                  在中國公共服務很不完善的前提下,50歲退休的老人幫子女帶孩子,尤其是0~3歲的孩子,同樣是一種社會貢獻,能否把給他們的微薄的養老金看成一種撫養下一代必要的“社會工資”。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低,與沒有老人帶孩子的習慣相關。

                  所以現行退休年齡的好處也是該好好想想的。如果打破這種已經形成的“平衡”,其后果實在難以預料。

                  原標題:社科院專家再議延遲退休:會使勞動者遭受損失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