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省市再吹投資號角 透明舉債方可減地方隱形債務

                2013-08-14 08:38    來源:經濟導報

                  導讀:今年6月,審計署發布的區域性地方債務抽查報告顯示,至2012年底,36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達到3.85萬億元,兩年以來增長了12.94%,其中16個地區債務率超過100%,部分地區盲目舉債、債務過高的情況引起廣泛擔憂。不久前審計署再次摸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了解地方政府債務的系統性風險和結構性風險。

                    近期,江蘇、安徽等多個省市下發文件,或進行部署,或召開相關會議,要求各地繼續加快“十二五”規劃鐵路、公路、機場的建設,做好與國家相關部門的銜接,并做好鐵路,城市基礎設施、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儲備,以便促進投資的快速增長。地方再吹投資號角,債務問題何去何從?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呂隨啟13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內地方債看不到馬上解決的希望,只能依靠制度一步步完善,而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又是必要且不能暫停的。”

                  在他看來,地方債問題是地方現在的支出和未來的收入配比不均衡導致的,其嚴重性已經得到了重視,需要各方面多層次系統地解決。

                  “舉債的透明度對解決問題將有所幫助,但現在的問題是,一開始地方的舉債就不是很透明。”呂隨啟說。

                  今年6月,審計署發布的區域性地方債務抽查報告顯示,至2012年底,36個地方政府債務余額達到3.85萬億元,兩年以來增長了12.94%,其中16個地區債務率超過100%,部分地區盲目舉債、債務過高的情況引起廣泛擔憂。不久前審計署再次摸底地方政府性債務,了解地方政府債務的系統性風險和結構性風險。

                  呂隨啟表示,如果未來考慮以政府信用為保證由地方政府作為主體發債也是一個可行的方向,這樣能增加地方債務透明度,減少隱形債務累積。

                  他認為,地方債務的形成同時與地方政府的預算和決算體系有關,解決的難度和復雜程度遠非專家提出意見或者媒體持續關注就可以找到立竿見影的辦法。我國現行的《預算法》規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不過,地方政府發債新模式也在探索中。今年,財政部適當擴大了自行發債試點范圍,除上海、浙江、廣東和深圳外,山東和江蘇也被納入試點。

                  (寧佳彥)

                責編:張開放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