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3下"比"媽媽生氣了"更有效 給娃留過渡時間

                2016-02-03 09:29 來源:鄭州教育信息網

                  在國內外的家庭教育中,“我數三下”都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雖然大多數時候,“數三下”后面,緊接著的是一個威脅的話語,比如“媽媽就生氣了”、“媽媽就不理你了”、“爸爸就要沒收玩具”了等等,但是家長們在實踐中會發現,數過三下數字,往往比直接威脅孩子更有效。

                  龍應臺有本書叫做《孩子,你慢慢來》,里面也提到了要按照兒童自己的緩慢節奏去觀察、認識世界并作出互動。有時候,給孩子留出過渡時間,能更好地幫助他們適應新事物。

                  “數三下”比“媽媽生氣了”更有效

                  琦琦是一個5歲女孩的媽媽,最近,她發現女兒身上有件特別驚奇的事情。“都說小孩子沒有時間觀念,一玩起來就不愿意回家。但幼兒園老師最近教家長使用了一種‘倒計時’法,從10分鐘開始,到5分鐘、3分鐘、1分鐘,明確告訴孩子要結束當前的活動,女兒真的聽話地放手了。”琦琦說。她把這種方法用在其它事情上,比如催促孩子睡覺,要倒計時,喊孩子起床,要倒計時,收拾玩具,數三下,大部分時候都好用。

                  “以前,我總是以‘媽媽生氣了’、‘我要揍你了’來嚇唬女兒,早知道數三下或者倒計時就這樣有效,我早就用了。”她說。但是,琦琦也有疑惑,有時候,“數三下”特別好用,有時候,連續數好幾個“三下”都不行,這是怎么回事呢?

                  轉移注意力要留出過渡時間

                  在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張秋看來,倒計時也好,數“1、2、3”也罷,都是一種幫助兒童轉移注意力,調整節奏的有效方法。“兒童的內在節奏感遠慢于成人的,尤其是性格內向和不喜歡運動的孩子。當他們在進行自己喜歡的活動時,這一點更加顯著。所以,一旦家長需要兒童停止當前的活動,進行新活動時,必須給他們留出遠大于成人的過渡時間。‘數三下’正是這樣一種留出過渡時間,讓孩子慢慢把注意力從當前的事情上挪到另一件事上的辦法。”

                  對于琦琦的疑問,張秋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連續數好幾次“三下”的情況,可能是孩子特別喜歡當前的活動,家長給孩子留出的過渡時間不夠。而長時間反復地數“1、2、3”反而會讓孩子產生麻木,讓原本單純有效方法失效了。

                  “我們經常聽到家長原本計劃數‘1、2、3’,數到后來就變成了‘1、2、2.5、2.6……2.9、3。這還算有耐心的家長,性子急的,直接把孩子拉起來就走。結果孩子哇哇大哭,家長也不高興。”

                  建立儀式感幫孩子順利過渡

                  想幫孩子順利過渡,張秋建議,可以在每天早上,明確告知孩子當日的行程,并且闡明原因。當他們對未來進行的事情有所了解,甚至感興趣后,轉移注意力就順利多了。

                  比如,我們希望孩子能停止玩積木,好好吃飯,可以說:“寶寶,現在我們要吃飯啦!吃完飯,你就會長高長大!如果飯后你還覺得不夠,就可以吃一個你最喜歡的砂糖橘!”這時,原本對食物不感興趣的孩子,很可能會一邊盯著砂糖橘,一邊抓緊時間吃飯。

                  再比如說,如果想讓孩子從一個場景轉移到下一個場景,我們可以幫他們營造一種告別或開始的儀式感。比如一邊唱“告別歌”,一邊揮手和玩具或小朋友再見。時間長了,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條件反射。

                責編:詹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