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莫讓商業浮躁蒙蔽了文化味道

                2014-02-12 15:37 來源:中工網

                  過大年,逛廟會,看表演,吃小吃,這是很多地方的傳統習俗。來自天南海北的小吃、各種禮品、手工藝品攤位不僅吸引了不少游客,賺足了“人氣”,更是讓廟會成為拉動春節消費的重要力量。

                  馬年春節期間,北京的各大廟會接待量創下歷史新高,每天數萬人同擠廟會的熱鬧場景幾乎天天上演。據媒體報道,地壇、龍潭、圓明園三大廟會七天假期接待人數達到了231萬人次。其中地壇廟會,共接待游客114萬人次,同比增長11.4%。龍潭廟會緊隨其后,接待75.7萬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長3.2%。

                  人氣火爆相關收入自然也頗豐。以龍潭廟會為例,每張門票10元,按其今年的接待人數,僅門票收入就有700萬元左右,這還不包括游客在廟會里參與其他收費類項目的消費。與此同時,攤位的價錢也水漲船高。今年地壇公園廟會攤位最高競標價格達26萬元,而在2006年,地壇廟會攤位的標王是8.6萬元。

                  廟會火熱,也讓在廟會擺攤的商家賺得盆滿缽滿。20元一串的羊肉串,15元一碗的茶湯,30元的爆肚,20元的椰子……一個羊肉串攤位老板稱,八天廟會凈利潤可達“十五六萬元”;還有游戲攤攤主表示,“一個攤位一天能掙一萬多塊錢。” 

                  然而,“帶著希望來,帶著失望回”是很多游客逛廟會的感受。電子產品、現代卡通、時尚禮品等充斥廟會,風味小吃區幾乎成了燒烤攤,煙熏火燎、油污遍地。 “廟會沒了文化味,而是變身成小吃街和大集市。”

                  一直以來,廣受游客詬病的狀況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變,反而是抱怨的聲音越來越多。“走哪都是糖葫蘆,羊肉串,不是套圈圈就是扔飛鏢,小攤上賣的都是平常市場上的常見商品。形式熱鬧,內涵不足。”“東西還是那些東西,沒啥新花樣兒,價格卻漲得離譜。一家5口人吃了點東西就花掉400元。” 與此同時,環保、衛生、安全、景點周邊交通擁擠等問題,也使許多游客在消費中感到不便。

                  可見,盡管各大廟會在形式上下足了功夫,但大多是以吃、逛為主題,幾乎失去了文化的承載能力,同時對廟會形式與內容的挖掘和創新也遇到瓶頸。

                  究其根本,還是在于主辦方急功近利“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過度商業化讓廟會變了味兒 。

                  借廟會“創收”成為廟會舉辦地和攤主的普遍心態。目前,廟會大多依靠“門票+展位租金”的贏利模式。廟會走進了公園、步行街和體育場,就產生了“門票經濟”,而攤位費的飆升必然會導致攤主愿意選擇出售像羊肉串這樣制作速度較快、銷售總量大、利潤高的商品。同時,攤主把高攤租造成的經濟壓力通過商品漲價的形式轉嫁給了消費者。高額的攤位費更是嚇跑了不少傳承糖畫、面人、剪紙等民間藝術的藝人,廟會幾乎變成了“羊肉串會”。

                  可以說,這些狀況年年在治理、年年又出現,甚至成為廟會的常態。商家和主辦方一方面通過攤位費的節節攀高和門票的收取賺得盆滿缽溢,另一方面拼命壓縮開支,導致廟會活動環境和文化品位難以改善。純粹的商業行為使廟會變成商業一條街,年味趨淡或是亂象叢生。

                  廟會經濟的商機挖不盡,但前提是要將民俗、文化的文章做足。作為主辦方要意識到自己的角色不僅僅是商人,更是文化的傳承者,要在利用資源優勢創辦有自身特色的廟會上下功夫;對攤主商販們來說,千篇一律只能給游客帶來審美疲勞。

                  完全寄希望于主辦方這樣一個經濟主體少賺錢或者不賺錢,顯然只是一廂情愿。打破利益機構的斂財模式,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甚至可以考慮由民間組織來舉辦公益性質的原汁原味的傳統廟會,這是讓廟會走出商業浮躁步入正確方向的開始。期待未來的廟會能成為年味兒十足、內涵豐富的文化經濟大餐。

                  映象旅游公眾微信,歡迎關注!

                責編:白丹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慢新聞

                廣西欽州一男子當街暴打妻子?警方:系謠言 廣西欽州一男子當街暴打妻子?警方:系謠言

                推薦視頻

                i新聞

                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