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針對河南鄧州市都司鎮不少村民反映“問題種子”導致玉米大幅減產一事,當地農業局執法隊官員稱,這類種子流入市場是暗箱操作的結果。而鄧州市種子公司負責人也表示,他們從未銷售過這類種子,是有人私下操作導致問題種子流入農民手中。(12月12日 中國新聞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然而對于河南鄧州市都司鎮不少村民來說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同樣的辛勤地付出,換來的卻是畝產減半的結果,而問題出在種子上。按說當地政府應該想方設法的幫農民增收讓農民致富,可出現“問題種子”不但不增收反而讓農戶蒙受巨大損失,誰該為此埋單呢?問題種子又是如何流通到村民手中的呢?
從記者的報道來看,都司鎮不少村民受災最為嚴重,涉及轄區19個村莊,每畝產量大多只有300至400斤,畝產不及去的一半,按照今年玉米每斤0.8元,整個魯家村村民因種“沈玉17”直接損失在90萬元左右。既然問題出在種子上,那種子的來路就有問題了。據魯家村村主任說,該種子是由鎮種子站直接提供種子給各個村,然后由村會計統計后發放到村民手中,并統一辦理10元錢的購種財政補貼。“問題種子”集中出現在都司鎮轄區內,說明鄉鎮的種子站或村委會其中哪一個環節出現了紕漏,讓投機分子有機可乘暗箱操作,出現以假亂真中飽私囊,希望相關部門徹查此事,盡快弄清事實真相,還村民一個公道。
如今,凡購買了“沈玉17”的農民都獲得了每畝30元的補償,但這并不能平息村民的不滿,更不能填補村民的損失。查清“問題種子”由誰造成,就應由誰來承擔相應的損失,補償多少不是關鍵,關鍵是要揪出真兇,堵塞漏洞,懲前毖后,杜絕再次出現類似現象。
“問題種子”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涉農物資不是小事,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引起重視,說小一點是關系到村民一家人的收入,說大一點是涉及到黨和政府的形象,影響到黨群干群關系。
因此,要加強對農作物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市場的監督管理,推進農資市場監管關口前移,建立長效機制,嚴防假劣種子、化肥、農藥流入市場,對弄虛作假的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從重從快嚴肅處理,切實保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維護規范、競爭、有序的農資市場秩序,讓村民用得放心、種得開心、過得舒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