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利身殘志堅 致富不忘鄉親
汪建利身殘志堅 致富不忘鄉親
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程海舟 趙霞) 他在事業輝煌之際,身體被病魔擊垮,生活不能自理。面臨事業崩盤、家庭破裂的困境,他從未與命運妥協,堅持不懈地追逐夢想,心懷仁愛地造福世人,電話遙控指揮重新創業,在企業壯大的同時,他不忘回報社會,為幾十名退伍軍人和下崗工人提供了工作崗位。
他就是汪建利,如今經營著一家農藥生產銷售企業。雖身殘,但意志堅定,企業壯大后,他不忘回饋社會,在家鄉綠化荒山,讓細水長流,荒山更綠。
年少的倔強與堅持 致力為改變家鄉
1957年,汪建利出生在南陽市一個貧困家庭,由于父親遺失組織證明,他家長期受村里人歧視與排擠,日子過得貧苦艱難。秋收時,因他家太窮買不起架子車,只能用肩挑,他父親每次干完活回家,肩膀疼的端不住飯碗。年僅12歲的他為了給父親買輛架子車,晚飯后就揣著干糧挑著扁擔,到五六里外的小鐵路上去挑土,一直到天亮,一晚上挑土一立方多,賺一塊多錢。這樣堅持了一個半月,他用賺的錢買輛架子車,使父親免受肩挑之苦。
汪建利希望通過當兵改變自己的命運,1975年征兵時,他如愿穿上了夢寐以求的軍裝。入伍后,他因工作勤奮,表現突出,受連領導賞識,當年即加入共青團,一年后又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雖遠在軍營,但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念頭從未打消過,通過在部隊的學習和積累,他有信心返鄉為村人造福。復員時,他帶著兩個裝滿農業技術書籍和書報剪輯的大紙箱子返回了貧窮落后的家鄉。
在他回鄉擔任小組長和村支書期間,他在辛勤工作的同時,深感自己專業知識的不足,他到中央農業廣播學校學習農業專業知識,到中國科技大學科技信息中心查資料,為了省錢,他白天在中心的閱讀室里翻閱各種農業科技信息,餓了就啃幾口饅頭,渴了就喝自來水,晚上睡在車站的候車室。不管是大專院校、科研機構、改革試點單位,還是知名的專業戶,只要有關于農村致富的信息,就能看到他的身影;無論是辦公室、車間、田邊地頭、還是糞堆旁,只要對方愿意談,他就去虛心請教。
他回村后顧不上休息,將自己考察到的信息和對農村建設的設想匯總后,向方城縣農業技術中心匯報,他希望在縣里成立高效農田服務部。1985年3月,方城縣高效農田服務部正式成立。同時,他以服務部為基礎,在縣農業、科技等部門的支持下發起成立了方城縣高效益農田研究會,在當地成功地實現了南蔗北引、洋蔥種植等項目,時至今日,方城縣依舊保留著這些農業致富的項目。
創辦國內首家民辦農科所
1986年,汪建利接父親的班被安排到南陽市鎖廠上班。1988年4月,他對南陽市場考察后,向鎖廠交了辭職書,并把他寫的《農業科技的發展必須走農科貿一體化發展之路》論文交給南陽市科委有關領導,提議建立南陽市農科所。他說:“農科所可以歸科委下屬,辦所資金我來出,盈利歸國家,虧損算我個人?!本瓦@樣,國內首家在編的民辦農科所誕生了。
隨后,他在南陽各縣創建了三十多家農技咨詢服務部,進行農業技術推廣和農資配套服務。
1989年,他引進了中國農科院土肥所的生物固氮菌項目,建立固氮菌廠,僅四個月就完成了考察論證、立項審批、施工試產的全部工作。產品問世,廣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農科所、農技咨詢服務部、固氮菌廠,三個實體成為他事業發展的有力支點。各地紛紛寄來感謝信,讀著農民兄弟樸實的話語,他很欣慰,困擾他近10年的疑問終于解開了:以優質的服務和優惠的價格,將最好的農資產品和技術帶給農民兄弟,力保豐收,實現雙贏。
禍不單行,災難不斷
正當他雄心勃勃的要繼續鞏固三大支柱,滾動式發展事業時,厄運不斷降臨,殘酷的現實把他的雄心壯志擊的粉碎。
1990年正值秋收備播用肥高峰期,這個誕生不久的小廠子,年產值可達200多萬元,除稅后利潤可達80多萬元。不料九月風云突變,一封檢舉信遞上了省人大,掀起了軒然大波。“汪建利披著國企的外衣貪污舞弊”、“汪建利任人唯親”,一行行觸目驚心的大字讓人不寒而栗。
各級領導對此事高度重視,成立了專案組、工作組、調查組相繼行動,進行了多層次、多方位的詳細調查,調查結果一切舉報均無依據,純屬莫須有的惡意中傷,他經濟上不但沒有問題,作為歸編后的農科所還應該退給他二萬元資金。
檢舉風波平息后,正當他準備開展銷售工作時,新的風波又起,一封封因固氮菌手續不全為由的舉報信鋪天蓋地的發往各地。運輸固氮菌的車輛開到哪里,哪里就有人借著打假的名義攔截扣壓,這股妒忌之火驚動了遠在千里之外的中國農科院土肥所,土肥所向有關部門出具了科學嚴謹的證明材料,這場所謂的“打假大行動”才漸漸偃旗息鼓。但備播季節已過,積壓庫房的上千噸固氮菌產品及原料全部報廢,有望騰飛的事業轉瞬化為泡影,他欲哭無淚。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