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兩周年水質保護工作紀實

                2016-12-12 16:26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南陽訊(記者 周永生 通訊員 周彥波 楊振輝)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兩年來,累計輸水61億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沿線4200多萬居民。目前,丹江口水庫水質各項指標穩定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Ⅱ類指標。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的河南淅川縣,如何確保一渠清水源源不斷、永續北送?

                  千里丹江明如鏡

                  “這一關,俺至少有600多萬元打了水漂啊!”把最后一車設備送出大門,看著一個個空蕩蕩的雞舍,彭峰一個人站在曾經熟悉的養殖場,悵然若失。

                  2003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啟動,彭峰所在企業因污染水源,被強制關停,他和上千工人下崗待業。

                  迫于生計,彭峰自費到鄭州牧專學習畜禽養殖技術,并于2005年回到淅川上集鎮白石崖村,貸款創辦了縣里第一家頗具規模的全自動現代化養雞場。

                  由于畜禽養殖影響水質,2015年秋,淅川縣在國家尚未出臺補償政策的情況下,在丹江口庫區兩省六縣(市)中率先打響了取締畜禽養殖攻堅戰。

                  “這等于砍斷家里的‘搖錢樹’,我還有70多萬元的貸款沒償還。”經過一番痛苦而激烈的思想斗爭,彭峰在2015年底拆除了自家的雞舍。這一切,都因為他門前這一庫清水正源源不斷地奔流向北。“咱不能為了自己,讓大家喝臟水。”彭峰說。

                  像彭峰一樣,淅川人民深知,對南水北調這項宏圖偉業來說,自己再大的事也是小事。

                  在淅川縣城區下游,一個占地30畝、日處理能力50噸的污泥處理中心正在運行。

                  “污泥變廢為寶,呵護了丹江口庫區環境。建設污泥處理中心的2764萬元是淅川縣自籌的,這對于一個至今仍是國家級的貧困縣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污泥處理中心主任謝海江說。

                  “保水質,護運行,是淅川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治污的事,給錢,我們干;不給錢,我們也要干!”淅川縣委書記盧捍衛的話擲地有聲,全縣人民的行動實實在在。

                  為了保護丹江水,淅川縣組建2000人的專業護水隊、取締庫區水上餐飲船及4萬余箱養魚網箱后,又投資5億多元在庫區15個鄉鎮建立了完善的污水及垃圾處理設施,在農村建成人工濕地12處;推進戶用沼氣“一池三改”,已建設3萬座,每年將200萬噸的人畜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有效控制了糞便污染,鐵腕治污,還丹江清澈江水。

                  萬頃庫區綠如染

                  在淅川縣馬蹬鎮,有個遠近聞名的白鷺灘。此前,它叫白渡灘,是靠近丹江口水庫的一個荒坡灘頭,如今,由于大批白鷺在此聚集,人們便取名白鷺灘。

                  12月9日,記者乘船來到白鷺灘上。郁郁蔥蔥的叢林之上,成千上萬只白鷺漫天飛舞,與青山綠水、藍天白云,構成色彩斑斕的天然畫卷。

                  白鷺灘,是水源區生態建設最直觀的反映之一。

                  南水北調,持續靠生態。淅川為此確立了“生態立縣”戰略:堅持以水質保護、綠色發展為主線,以創建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區為載體,全面實施綜合治理,強力推進生態建設。

                  然而,這項戰略的實施絕非易事:關停380多家企業,直接導致數百位業主投資一夜之間付之東流;生態區位十分重要,但荒山荒地面積大,石漠化嚴重,生態基礎脆弱;萬頃良田被江水淹沒,僅剩的57萬畝薄崗坡地如何讓67萬淅川百姓致富?

                  “必須放大市場機制的刺激作用和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推動高效生態產業快速發展,走水清民富之路。”淅川縣長楊紅忠表示。

                  按照“因地制宜、適生適種、生態高效”的原則,淅川縣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招商引進多家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在全縣發展高效生態產業,開展綠色種植。

                  “我的目標是,在2017年發展到1萬畝軟籽石榴,產值達到1.2億元。”仁和康源公司負責人張棕順自信地說。

                  像張棕順一樣,50多家企業投資生態產業,20多萬畝荒山荒坡披上綠裝,26萬畝的軟籽石榴、金銀花、湖桑等染綠庫區,97.2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惠及城鄉,“香花”牌小辣椒、“丹江”牌淡水魚等一大批渠首名優農產品暢銷全國。越來越多的農民參與其中,捧起“生態碗”,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住進“花園房”。

                  “與此同時,我們還通過創新多元融資、合同造林、專業隊造林、市場化造林等機制,加快生態建設步伐。”淅川縣林業局長武建宏介紹。

                  生態建設的快速推進,引發了生態旅游的“同頻共振”。

                  倉房鎮劉裴村是個移民村,隨著丹江旅游的升溫,20多戶村民辦起了農家樂。

                  “咱這兒山青、水甜,生態環境好,游客自然多!”劉裴村村民燕占泉笑著說,農家樂,樂農家,鼓起的錢袋夠咱花!

                映象網·在河南·看世界·用微信掃一掃關注“映象網南陽頻道”公眾號

                責編:張亞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