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縣二郎廟鎮農民楊士欣:一顆癡心愛發明

                2015-11-03 17:35 來源:映象網

                  映象網訊(記者 孫喜增 通訊員 倪崇)楊士欣搞發明,源對紅薯的愛。這位小學沒有畢業的農民,40年間發明各類機械40多種,申請專利30項,其中6項獲得省市科技成果進步獎。他的發明全部與“薯”有關,本人更是被親切地稱為“鄉村發明家”。

                  “鼓搗”發明40年,申請專利30項

                  近日,記者在方城縣二郎廟鎮楊林村見到楊士欣,他正在為尼日利亞來的客戶講解“曲網擠壓型薯類制粉機”的操作原理。

                  “這個是第10代改進型,每小時最高能處理8噸薯類。”雖然小學沒有畢業,但老楊介紹起自己的產品卻是如數家珍。現在,他已經從一名農民變身成了公司董事長,而這一契機就是“發明”。

                  19年前,楊士欣發明的“新型薯類制粉機”獲得國家級實用型專利證書時,他激動的幾宿睡不著覺。但現在,專利證書對老楊來說與普通的紙沒什么區別。這些年,他共發明各類機械40多種,申請國家級實用新型專利、發明專利30項,其中6項獲省市科技成果進步獎。

                  熱愛紅薯,他搞起了發明

                  今年73歲的楊士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40后農民。種過地,經過商,從窮苦日子過來的他對“紅薯”有著特別的感情。

                  “我們這里都是山崗地,以前家家戶戶種紅薯,口糧不夠吃,全靠它幫忙。”楊士欣說。

                  1975年,時任鄉農機修理廠廠長的楊士欣發現,村民種紅薯,最難在起壟,俗稱“打桿”,1個勞動力每天干不了1畝地的活兒。于是,他發揮機械加工特長,自制了一種紅薯專用“打桿犁”,起壟、夯土一次性完成,大大提高了種苗的效率。

                  不經意間的發明,不僅贏得了村民前來搶購,還被當時省農技推廣總站作為自選項目在河南全省推廣。

                  從此,老楊便與發明有了不解之緣。他發明新型打粉機,把每人每天的打粉量從幾百斤提高到了1噸;發明磨粉翻斗籮,把人工每天30多斤的工作量,縮短到10分鐘就能完成。

                  農民出身的楊士欣,每項創意都源于地里的農活兒,發明不僅實用,還大幅提高了效率,他被當地村民親切的稱作“鄉村發明家”。

                  成立企業,發明創造效益

                  1993年,楊士欣“下海”經商,開辦起了方城縣首家股份制企業“豫東三粉總廠”。開始,他引進外地薯類加工設備,產量有限不說,生產出的粉條、粉皮等顏色發黑,被稱作“黑鐵鍬”。經過向專家咨詢,老楊了解到產品顏色暗黑是由于加工過程中時間過長,薯類氧化所致,且當時全國沒有任何設備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這讓楊士欣萌發了一個宏偉的計劃,制造一臺從紅薯清洗到產粉的一體化機器。

                  “當時心里沒底,我沒技術、沒資金,要搞這么專業的機械,有些無從下手。”談起創業之初,楊士欣很是坦然。

                  性格“倔強”的老楊沒有被困難難倒。他騰出兩間瓦房,湊借20萬元開始試制機器。經過2個多月奮戰,原型機做出來了。但在當時,機器不僅出粉率低,還有伴有“哮喘病”,生產過程時斷時續,首次嘗試以失敗告終。

                  這時,親朋好友開始勸他放棄,但楊士欣卻認為,紅薯種植面積廣,自動化加工機械少,市場應該很廣闊。他領著6個師傅一頭扎進了車間。夏天熱了用毛巾裹漢,冬天冷了跺跺腳取暖。經過1000多次實驗,180多回返工,1997年初春,楊士欣發明的原型機終于達到了預定“日產3噸、淀粉白亮”的目標。

                  沒等機器定型,信陽、社旗和周邊村鎮等企業負責人開始慕名而來,要求購買楊士欣發明的薯類加工機,有的甚至當場交下了定金。

                  喜出望外的楊士欣干脆成立了機械加工公司,專做薯類深加工機械。

                  現在,楊士欣的公司已經發展成為占地300多畝,擁有員工120多人,產品涵蓋薯類清洗、打碎、制粉、成品加工等各個環節的中型企業,年產各類機械300多臺,產值超過3000萬元,產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銷往非洲、印度等國家和地區。

                  癡心發明,創意改變未來

                  生活富裕了,老楊沒有丟下心愛的發明。他按照“邊生產、邊研發”思路,與河南農業大學食品科技學院、南陽理工學院等高校聯合,組建起了一支由20多位教授、博士、碩士等參與的團隊,進行產品研發。這個團隊由楊士欣牽頭,每年投入研發資金100多萬元,幾乎每年都有發明專利收入囊中。

                  采訪結束時,楊士欣告訴記者:“我正在籌劃‘種植+機械加工’為一體的聯合企業,讓發明成果直接服務于農民生產。”據他介紹,聯合企業把農民種植特長和機械加工企業的技術特長相結合,由合作社提供高品質薯類原料,機械加工企業提供設備和技術支持,共同入股進行農產品深加工,打造薯類產品特色品牌。

                  這位73歲的農民似乎永不止步,用自己對發明的熱情,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

                責編:夏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