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鄉愁七問 > 正文

                焦波:鄉村不是只有苦和累,還有娛樂和夢想

                2016年03月01日15:30  來源:七里河畔

                5034

                  很多人認識焦波,是從他的《俺爹俺娘》開始。試想用30年光陰紀錄鄉村爹娘的生活片段,該是一部多么深情的游子思鄉的故事,怎會不波動萬千兒女最脆弱敏感的心弦。

                  當年這份最原始樸素的真實,在抒懷情感的同時,也從側面定格下三十年來家鄉村莊隨時光遷移一點點變更的面貌。

                  而在母親去世后,焦波便封鏡回到山東淄博老家,承包千畝山林,過著安靜的農家日子,重歸鄉野村夫的生活。直到這一天——

                  2012年,這位提前退休的“大叔”帶著5位全無經驗的“孩子”,住進了沂蒙山革命老區沂源縣杓峪村。373個晝夜,攝制組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成為這個村莊第168戶人家——“村兒電影社”的門牌懸掛屋頭。

                  他們以24節氣的時間線索為邏輯串聯,拍攝了近1000個小時的素材,最終剪輯出97分鐘有笑有淚的精華,成就這部《鄉村里的中國》。

                  有評論說它不只是一部紀錄片,更像一部故事片。焦波懇切答道:

                  片子里沒有一個情節是我導演出來的,沒有一句臺詞是我設計的。生活才是最好的編劇。

                  這部囊括華表獎、白玉蘭獎等諸多國內外電影節獎項的紀錄片,在豆瓣有9.3的五星高評,你問它為何能突圍成功,因為它只因真實便足夠動人。

                  面對大中國,焦波們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小小的村莊

                  中國很大,如果都用大詞匯大場景記錄她,不會真實

                  但走到每一個細部,真實的記錄

                  這一切的“小”拼接在一起,構成中國更真實的面貌

                  小的是美好的,小的才是大的,小處才更加真實

                  ◆◆◆◆◆

                  @編劇蘇小衛

                  從這部作品中看到了最真實的鄉村

                  觸動了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勾起了鄉愁

                  ◆◆◆◆◆

                  @媒體人羅昌平

                  這部作品濃縮了人生

                  讓人在眼淚和笑容里體味到世間的五味雜陳

                  這共鳴超越了城鄉和年齡的界限

                  ◆◆◆◆◆

                  @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評委

                  它是這個時代

                  有記錄意義的、不可多得的中國農村生活標本

                   杓峪村

                  拍攝之前,焦波自以為很了解農民,但在杓峪村待了一整年之后,他才發現以前的了解太過表面,村莊里并不只有雞飛狗跳與雞毛蒜皮:

                  過去總是說農民苦、難,覺得農民沒有理想,其實他們也有精神上的追求。

                  這次我才比較徹底地了解農民,了解農民和土地的關系,了解他們怎么生活、就業……不論生活有多艱難,這塊土地上的農民都會報以極大的熱情和信念去面對生活。

                  比如杜深忠說的話比我的水平都高,他的話是根本編不出來的。

                  不知道你的家鄉有沒有這樣的人,他的身份也許是個農民,守著幾畝薄田或者一處果園辛苦討生活,但骨子里卻是個地道的讀書人,年近60歲的杜深忠就是這樣一個人。

                  他是村里唯一長年堅持看《新聞聯播》、讀報紙的“文化人”,年輕時曾在魯迅文學院深造過幾年,是個很有故事的人。

                  他面對被無休止攫取的貧瘠土地和喧囂繁華的城市文明,內心被痛苦茫然撕扯,又無時無刻充滿著對未來的期望和想像。他有思想、有情感,也充滿正義和使命。

                  對他來說,即使不吃不喝也要讀書,擁有一把屬于自己的琵琶是他的夢想,即使瞞著妻子也要偷偷買回來。

                  毫無疑問,他是小城村莊里“最另類”的農民,鏡頭用平視的角度捕捉到這份植根沂蒙老區的樸素靈魂,而這靈魂的背后,有閉塞老區也無法遮蔽的光芒,微弱卻耀目。

                  對于焦波來說,如果沒有走出家鄉,大概他就會是如今杜深忠的模樣。雖有滿腹經綸滿腔抱負,卻苦無機會可施展,仍要為生活的貧苦矛盾而計較。他在杜深忠身上依稀尋覓到自己的影子:

                  很多事情上我不如杜深忠,他每天看報紙,從20歲退伍到34歲結婚,他一直在家里看書寫作,看的又多又雜。結婚第二天就到北京上魯迅文學院去了。

                  他是個有理想的人,心心念念就想買張琵琶,后來終于花690元買了,還騙老婆只花了490元,為這兩人又打了一仗。

                  他追求精神生活,所以他痛苦,他對兒子說“你媽她不知道我是誰,她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這是我最大的痛苦”。

                  很多人看了片子后覺得自己和杜深忠很像。要知道,心懷理想,不一定要是農民才能對比。

                  杜深忠身上折射出的一種干凈而純粹的氣質,即使在村莊里也已不多見了。就像有人說農村很美,如世外桃源令人向往,但同時農村又有很多無法掩蓋的問題。從杓峪村我們看到,若你的心是干凈的,即使在吵架時都會很可愛。這與城市還是農村,并無相干。

                  杓峪村只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是中國農村更為樸實美好的那一部分。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超過中國人口的70%,但他們的生活寫照并不樂觀。

                  或許杜深忠所講的“花十分代價得不到三分回報”稍有夸張,但這些依靠土地掙生活的人,骨子里的韌勁來得比誰都強,這一點焦波的感觸很深:

                  他們的要求很低很低,只要有一點安慰,他們就很滿足。比如杜深忠,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有兩間自己的房子,有窗戶有陽光,里面有書,他可以坐在里面看。外面再找一塊泰山石,讓我幫他找個書法家給寫個“松石書屋”。

                  他這個愿望,在城里人可能覺得這么小,不屑一顧,舉手之勞就能辦到,但他奮斗一輩子,可能還做不到。

                  城里人總覺得農村人越來越奸詐了,日漸失卻記憶里的簡單淳樸。這種變化由何而來?

                  杜深忠說,“什么下來的都說自己是科學院的,其實都是賣化肥的騙子”,這是農民一次次得到教訓才總結出來的話。

                  杜深忠只是杓峪村故事的一角,影片里還有更多錯綜復雜交織的往事。在這一年的拍攝里,焦波愈發覺得,留住鄉村,就是留住中國的根:

                  誰離開故鄉不牽掛村莊?有這個村莊,就有安放鄉愁的地方。這個地方、這個山水,它再惡劣,我能夠經常回去看它、記著它,人人都有這種牽掛。

                  留住鄉村并不是不讓農村發展和富裕,在不破壞他們傳統的生活格局和生活秩序的基礎上,生活舒適,有錢花,就醫方便、孩子上學也方便。而不是把一些模式引到不該這樣做的地方,那是個很大的悲哀。

                  人與人并未不同,即使鄉野山村,也有它了不起的地方。不管對自然還是對人,我們都該心有敬畏。

                文章關鍵詞:焦波;杜深忠;農民;峪村;孩子 責編:謝瑜瑤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焦波:走進鄉村里的中國

                  今天,大象融媒《七里河畔》二月名家公開課在鄭州市圖書館舉行。一起暢聊有關鄉村的話題。 其中我們請到了焦波老師,為我們帶來關于鄉村里的中國的主題分享。

                • 焦波做客大象融媒《七里河畔》 還原《鄉村里的中國》

                  2月27日下午,大象融媒七里河畔名家公開課如約在鄭州市圖書館上演,于建嶸、焦波等5位大家聯袂登陸鄭州,拉開大象融媒全媒體聚焦鄉村鄉土鄉情鄉愁的大幕。

                • 三門峽農民進城購房補貼政策將于12月31日結束

                  今年2月5日,《三門峽市人民政府關于支持農民進城購房促進住房消費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意見》提出實施財政補貼優惠政策,明確規定了購房補貼對象和范圍、購房補貼標準、農民身份的界定、契稅補貼對象和范圍、房產契稅補貼標準、購房補貼和房產契稅補貼發放辦法等。如今距離該優惠政策結束還剩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近日,記者采訪相關部門,了解農民進城購房補貼的申請情況。

                • 為打造農業龍頭企業 鄭州投建71個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

                  從2009年開始,我市率先在全省建立基層農技推廣服務區域中心站,以產業為基礎,打破了行政區域的限制。在發展都市生態農業方面,2015年,我市整合資金6億余元在全市建設了119個面積1000畝到2000畝、總面積近12萬畝的都市生態農業示范園。

                • 淮濱多戶農民耕地被占建窯廠 鄉政府:正在處理

                  日前,信陽市淮濱縣固城鄉白布村村民董志國等人映象網記者反映,他們常年在外打工,家里的幾十畝農田被當地的一個磚窯廠占用了,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也沒有結果。

                • 農民城里租房就有戶口

                  農民從農村走向城市的第一步,會面臨不少門檻。而首個難題是戶口問題。為解決此問題,意見出臺四大舉措。

                • 柘城:引導農民種辣椒 富民興縣奔小康

                  柘城縣是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的“中國三櫻椒之鄉”,已有40年的栽培史。全縣三櫻椒種植面積達40萬畝,幾乎占全縣耕地面積的40%,辣椒年交易量50多萬噸,年產干椒10萬余噸,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 柳河鎮張莊村農民編織小康生活

                  柳河鎮西部的張莊村人多地少,當地政府根據扶貧調查摸底情況,決定對張莊村實施產業幫扶脫貧。經多次溝通協調,在當地政府的牽線搭橋下,使新鵬泰塑編廠與張莊村成功“聯姻”,采取“公司+農戶”的扶貧模式,由政府牽頭,負責加工項目的組織、宣傳和實施,企業負責技術培訓,村委會優先選擇有一定勞動能力、積極性高的貧困戶與塑料編織袋廠對接。

                • 虞城:“四輛馬車”助民奔富

                  虞城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舉措和首要任務,創新實施四大產業扶貧模式,“四輛馬車”助民奔富,成效明顯。目前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以上來自產業扶貧。

                • 農民兄弟樂隊

                  “建業足球是河南體育的一面旗幟,作為河南本土音樂人,我們也一直期待為自己的家鄉球隊寫歌。足球與搖滾,二者本身有很多相似之處。”談及創作《永不言別》的初衷,蔣立煒這樣說。實際上,前不久,農民兄弟樂隊就曾改編《手榴彈之歌》致敬建業隊長戈麥斯。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