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省內新聞 > 正文

                河南三門峽:“智慧鄉(xiāng)村”喚醒千年地下民宅

                2016年07月14日16:29  來源:光明網

                5034

                  “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陜州區(qū),一種奇特的古民居建筑地坑院,在地平線5~6米以下默默存在了約4000年,最近,它突然熱鬧起來。“五一”小長假期間,有4.6萬游客在這里流連忘返。

                  這是三門峽市委市政府加快發(fā)展以旅游業(yè)為代表的現(xiàn)代服務業(yè)戰(zhàn)略,促成國內首個“互聯(lián)網+”智慧鄉(xiāng)村游景區(qū)的結果。此舉收獲了開發(fā)、利用、保護三重效果。6月16日,在北京舉辦的2016中國“互聯(lián)網+”峰會上,陜州地坑院景區(qū)榮獲中國“互聯(lián)網+旅游”最具成長力景區(qū)獎。

                  地坑院起源于人類早期的穴居。考古發(fā)現(xiàn),在仰韶文化時期,陜州一帶就有原始農耕業(yè),有群居部落,有能為人群擋風遮雨的天然窯洞,地坑院就是在此形成的“天井窯院”,是目前世界上僅存的一種地下古民居建筑。它是在平地上向下挖5~6米深的方形土坑,然后在坑的四壁鑿出窯洞,供人居住的一種建筑形式,被歷史學家稱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中國農民生土建筑的最高成就”。這種具有極高觀賞和學術研究價值的建筑,由于對土質地貌氣候的要求,只能在陜州塬上一帶分布。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地下,在地面上建房生活。20世紀70年代,陜州地區(qū)還有4萬多座地坑院,如今只留1萬多座。許多地坑院年久失修逐漸廢棄,面臨消失危機。

                  經過多次論證考察,三門峽市委市政府決定以集中景區(qū)形式,開發(fā)展示這一寶貴文化遺產,同時實現(xiàn)傳承保護。

                  陜州區(qū)成立了專項指揮部,景區(qū)選址地坑院比較集中的張汴鄉(xiāng)北營村,一期投資5.8億元,將46座地坑院修繕加固,將其相連通,把當?shù)貞蚯⒒樗住⒓艏埖让袼孜幕硌萑谌朐褐小T诘厣闲藿▋扇f平方米的休閑廣場、引進900平方米的品牌小吃百味巷、7000平方米的陜州古街百藝苑、1.1萬平方米的全國最大地下窯洞賓館,極大滿足來客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

                  項目建設過程中,陜州區(qū)政府就和騰訊公司就地坑院智慧景區(qū)建設及品牌宣傳開展戰(zhàn)略合作。騰訊公司為其打造的微信平臺,可實現(xiàn)微信購票、掃碼入園、語音講解等功能。開園當天,有6萬游客入場,剛剛結束的端午小長假,游客達到16萬人,微信平臺為游客帶來從入園到出園的全程智慧體驗。

                  “房子為什么會建在地下?下雨怎么辦?……”隨著游客的提問,中華先民古建筑中的智慧、人類文明的發(fā)展進程在游覽中得到弘揚;而距此不遠的鄰村,村民丟棄地坑院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逆轉。陜州地坑院營造技藝,如今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了規(guī)范的開發(fā)利用措施。

                  三門峽市委書記趙海燕認為,三門峽是“一帶一路”重要節(jié)點城市,旅游資源非常豐富,“陜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園成功案例,為經濟轉型發(fā)展作出示范,必將帶動全市豐富旅游線路,把四面八方的客人吸引到三門峽來,為區(qū)域發(fā)展增添新的動力”。(記者 劉先琴 丁艷)

                文章關鍵詞:地坑院;傳承保護;鄉(xiāng)村游;景區(qū);游客 責編:李宜馨
                5034

                相關閱讀 換一換

                • 非遺“地坑院” 游人慕名來

                  12月6日,游客在陜縣張汴鄉(xiāng)參觀感受國家非遺——中國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地坑院的獨特民俗。

                • “地下四合院”——走進陜縣地坑院

                  5月21日,游客在河南陜縣地坑院參觀游覽。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華社記者李博 攝  5月21日,游客在河南陜縣地坑院里參觀游覽。2011年,“地坑院營造技藝”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聞聲不見人的地坑院

                  地坑院是全國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被譽為地平線下的古村落、人類穴居的活化石、地下的北京四合院……是我國特有的四大古民居建筑之一。   目前,在陜縣尚存近萬座地坑院,而在張汴鄉(xiāng)曲村村就有114座。進入村內,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犬吠,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

                • 鄭州櫻桃溝"地坑院"面臨毀滅危險 建于嘉慶三年屬文保

                  院外立著一個“地坑院”的情況介紹,這是櫻桃溝內現(xiàn)存的唯一的天井院,在一塊平地上向下挖深約20余米建成的。這個“地坑院”成為櫻桃溝景區(qū)一個文物景點,2012年被二七區(qū)政府列入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 鄭州櫻桃溝"地坑院"面臨毀滅危險 建于嘉慶三年屬文保

                  院外立著一個“地坑院”的情況介紹,這是櫻桃溝內現(xiàn)存的唯一的天井院,在一塊平地上向下挖深約20余米建成的。這個“地坑院”成為櫻桃溝景區(qū)一個文物景點,2012年被二七區(qū)政府列入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 三門峽市陜縣縣委舉辦“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

                  5月20日,陜縣縣委、縣政府在陜縣張汴鄉(xiāng)曲村舉辦了“地坑院民俗文化旅游節(jié)”。截至目前,張汴鄉(xiāng)曲村的地坑院休閑度假區(qū)已經建成5個功能區(qū),即:果樹采摘區(qū)、民俗展演區(qū)、田園觀光區(qū)、農耕體驗區(qū);15個旅游景點:主要有豫西婚俗表演、農家手工食品展演、陜州剪紙展演、農耕文化展演等。

                • 稀罕動物掉下地坑院 原來是只麂(jǐ)

                  事發(fā)的地坑院半面的院墻已經坍塌,院主人早已搬到地面居住,里面只有主人養(yǎng)的雞,“因為那東西在里面亂撲騰,雞就亂飛亂叫,這才叫人發(fā)現(xiàn)了。”老劉說,村里人都覺得“稀罕”,“那東西看起來似鹿非鹿,不知道是啥。從6米多高的地面上掉下去,沒啥事......

                • 陜州區(qū)舉辦首場地坑院民俗文化園建設先進事跡報告會

                  6月30日上午,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舉辦首場地坑院民俗文化園建設先進事跡報告會,來自區(qū)直機關300余名新老黨員聆聽了報告。

                • 地坑院里樂事多

                  “咯咯咯……”風鈴一般的笑聲傳來,循聲望去,我也禁不住開懷大笑。太有趣了,一對青年夫婦并肩坐在老式長條椅上,他們手挽手、頭碰頭地依偎著,笑容如甜蜜的花香。他們身后的墻上,貼著大紅的“喜”字。這是在照結婚照嗎?肯定不是。因為拿著手機為他們拍照的,就是他們七八歲的兒子。小家伙一邊指揮著“新婚夫婦”擺好姿勢,一邊安排下一步工作:“照好了,再去門口花轎里照啊!”

                • 稀罕動物掉下地坑院 原來是只麂(jǐ)

                  “那東西長了兩只小角,看起來不像是鹿,圍觀村民說是羚羊,大家也都不認識。”6月11日,三門峽陜縣西張村鎮(zhèn)村民老劉驚奇地對記者說。

                • 新聞
                • 財經
                • 汽車
                • 體育
                • 娛樂
                • 健康
                • 科技

                慢新聞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shù)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省招辦辟謠!網傳“河南50萬考生無大學可上”數(shù)據錯誤百出 為不實消息

                推薦視頻

                高考前"最后一課":我的故事都是關于你

                i新聞

                新聞推薦

                網站簡介 | 版權聲明 | 廣告服務 | 聯(lián)系方式 | 網站地圖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網絡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