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焦裕祿精神,如今,年輕人常在焦裕祿烈士墓前入黨宣誓
我們的權力是什么/是人民意志的統領/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天平/是人類最恢弘的夢想/當全世界有那么多的人灰心喪氣唉聲嘆氣/我們把火炬點得更旺/我們讓腳步踏得更響/這是二十一世紀中國的夢想的權力/這是人民英雄焦裕祿的故鄉/我們的焦書記已經遠去/但在每一個交叉路口/都有他目光的閃爍/都有他深沉的叮嚀/他盯著我們的眼眶問/我們的權力是什么/“是人民的幸福,是國家的興旺!”——摘自《我們的權力》
50年歷史風塵不能遮蔽閃光的精神。站在焦裕祿逝世50周年的時間節點,我們重新思索焦裕祿精神。
和平年代,依然還有英雄,英雄的信念就是勇于擔當,迎難而上;不搞特殊,拒絕特權思想。我們的權力,應該把最大的資源托付最無私的心靈,應該把最大的信任交給最忠誠的擔當。
【為民所用“權力觀”】
權力是一個神秘的魔棒。有人用它打開墮落之門,有人用它樹立精神豐碑。
來自人民的權力,就得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這是焦裕祿的權力觀。
焦裕祿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貧困農家,因日軍占領和漢奸逼迫,父親被迫自殺。他從小逃過荒,給地主放過牛,扛過活,還被日本鬼子抓到東北挖過煤。帶著家仇、階級恨參加了革命隊伍,在部隊、農村和工廠里做過基層工作。
從農民成長為戰士,從戰士晉升為干部,變化的是身份,不變的是勞動人民的本色。焦裕祿深知民間疾苦,明白自己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給的,一定要還之于民,用之于民。
他是理解權力的活教材,是運用權力的好榜樣。
【迎難而上“英雄觀”】
和平年代有沒有英雄?看了焦裕祿的一生,自會有答案。
半個世紀前這片土地還是這副模樣: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洼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堿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
連年受災害,年年被救濟,領導干部疲憊了,百姓群眾“認命”了。從焦裕祿來那天,變化已經在發生。
“沙丘栽上樹,豈不是成了一片好綠林。”
“治住鹽堿地,把一片白變成一片青。”
“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
英雄的信念能改天換地,英雄的箴言是人民至上,英雄的信條是勇于擔當。
【不搞特殊“道德觀”】
妻子徐俊雅始終記著焦裕祿臨終遺言:“我死后,你會很難,但日子再苦再難也不要伸手向組織上要補助、要救濟。”
長女焦守鳳畢業后沒有得到打字員的工作,被焦裕祿帶到蘭考食品加工廠腌咸菜。
長子焦國慶打著“縣委書記焦裕祿”的旗號,沒花錢看了一場戲。受到焦裕祿嚴厲批評,也催生了后來著名的《干部十不準》。
次子焦躍進后來成為一位不搞特權的“小焦書記”。
次女焦守云拒絕商家讓“老爺子撐門面”的顧問頭銜。
而今,焦裕祿的子女大都已經退休,四世同堂的家中同樣有人下崗、有人待業。不搞特殊的家風,已滲透到焦裕祿兒女的骨子里。
榜樣力量
焦裕祿:高工資 無財產
1962年始為蘭考縣委書記的焦裕祿,被定為14級干部。時任蘭考縣委宣傳干事的劉俊生回憶:“當時我是21級干部,月工資51.5元,焦書記有130多元錢。”“工資低,物價也低啊,一斤豬肉才幾毛錢。”如此高的工資,焦家沒有積蓄,他的工資哪兒去了?當年的蘭考縣葡萄架村大隊會計孫世忠回憶,焦裕祿曾連續3個月在此調研,每天都交一斤二兩的糧票和四毛錢作為伙食費。原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人吳永富第5個孩子出生時家境困難,焦裕祿送去了10元錢;工人劉輔臣妻子生小孩后想喝點小米稀飯,焦裕祿把僅有的2斤小米送到了他家。據新華社
網友追思
越舞越美:廣大黨員干部只有經常對照焦裕祿精神“六問”自己,問及黨性,問及靈魂,問及民意,問及根源,時刻保持一顆敬畏心,才能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張英/文記者 袁曉強/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