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鄭州將打造"六個都市" 2030年形成1300萬人的大都市

                2014-03-31 06:40 來源:鄭州晚報

                  鄭州將打造“六個都市”

                  鄭州將打造“六個都市”

                  根據規劃,鄭州都市區確定規劃目標為:活力鄭州、幸福都市,涵蓋田園都市、暢通都市、宜業都市、宜居都市、魅力都市、創新都市建設六個方面。近期,2015年,人口規模約950萬人;遠期,2030年,人口規模約1300萬人。

                  【田園都市】

                  在禁建區內劃定15處水源保護地、2處濕地,15處風景名勝區、32處森林公園,6處生態林地,4處旅游休閑區,營造“萬頃黃河繞枕過,百里嵩山半入城;千畝良田潤河洛,三楔九廊間城廓”的大都市區風貌,構建“山、水、田、林、城”融合發展的田園都市。

                  【宜業都市】

                  確定未來重點發展汽車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商務金融、物流商貿、文化創意旅游五大戰略支撐產業;培育發展航空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產業;優化提升鋁工業等傳統優勢產業。

                  ·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分為都市農業區、現代農業區和休閑觀光農業區三大農業區,引導建設5類30個農業園區。

                  ·工業園區 重點在新城區、外圍組團和新市鎮布局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都市區內共規劃布局15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和40個工業園區。在南部新城打造電子信息及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東部新城打造汽車及裝備制造業集群,在高新區和西部新城打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并依托三個產業集群打造三個研發中心,在鞏義和新密分別打造鋁工業及耐材工業集群。

                  ·現代服務業 重點在核心區集中布局現代服務業。全域規劃建設2處金融中心、8處中心商務功能區、18處特色商業街區、6處大型市場、5處物流園區、5處創意中心、3處旅游服務中心和3處游客集散中心。

                  【暢通都市】

                  ·航空 構建“一主三輔”的航空體系,一主為新鄭國際機場,定位從國際航空貨運亞太中心,國內客貨運中轉樞紐轉變為國際航空樞紐,這一轉變需城際、軌道對接、高速、快速路支撐完善,同時需擴大腹地;三輔為登封、上街和萬灘機場,可結合發展通用航空服務。

                  ·高鐵輔站 未來形成以鄭州為中心的“米字型”高鐵輻射網絡,實現北京、西安、武漢等城市的2~3小時出行圈 。

                  ·城際鐵路 在“十字加半圓”的城際軌道交通網絡基礎上,補充東部、北部輻射網絡,規劃預留向東、東南東北輻射通道,打造以鄭州為中心、以城際鐵路為骨干的“一小時交通圈”。

                  【宜居都市】

                  公共設施布局規劃:一是突出區域性服務功能建設,二是建立全域均衡覆蓋的服務網絡。對應都市區的空間結構,建立“區域級、市級、組團級、片區級、社區級”五個層級的公共服務體系。

                  此外,在給水、污水、雨水、防洪、電力、燃氣、熱力、信息、環衛工程等方面,規劃出明確發展目標和具體的任務。

                  從空間管制的角度,將都市區分為城市建設生態協調區、沿黃生態保護區、山地生態保護區、西南水源涵養區、東部沙土化生態治理區、北部生態恢復重建區六大生態功能分區,并提出不同的分區指引措施。重點打造伊洛河、賈魯河、潁河、雙洎河四條生態水系。

                  【魅力都市】

                  保護梳理文化遺產,構建鄭州商都、嵩山歷史建筑群、古滎漢文化、黃帝故里、河洛文化五大歷史文化片區。傳承創新華夏歷史文明,全力提升“黃河”、“黃帝”、“嵩山”、“商都”四個文化品牌形象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文化競爭力。

                  根據都市區的文化空間特點,劃定4個風貌景觀片區,重點保護提升15個舊城歷史文化區,打造24個特色街區。打造中部地區會展之都,培育新型文化創意產業,重點建設6個文化藝術創作基地、12個文化藝術傳播中心;12個休閑娛樂文化基地;3個動漫游戲創作中心;7個研發設計中心等。在綠博、高新區、惠濟區、金水區和登封打造五個創意產業集聚區。 在都市區內建設龍湖、綠博和登封三個旅游服務基地,鄭州火車站、新鄭州站和航空港三個旅客集散中心。

                  【創新都市】

                  通過體制機制、土地政策、人才引進政策、產業政策、生態保護、金融財稅和社會一體化等政策的創新建設,為都市區發展提供一個創新環境,實現都市區體制由“制約——促進”的轉變,建設創新都市。(記者 辛曉青)

                責編:李宜馨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