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杜維明:希望登封成為文化中國的標志

                2013-09-07 07:35 來源:大河網-河南商報

                  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教授接受采訪

                  昨晚,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杜維明教授,接受了記者的專訪,就本次論壇的人文精神內涵和意義,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杜維明說:“這已經是第二屆嵩山論壇了,去年我們舉行了第一屆論壇,用了一個很能體現登封精神的觀念,叫‘天地之中’。”

                  如今,這個概念已經被聯合國接受了,同時登封也是世界遺產所在地。為了安排這個會議,他去了好幾次登封,每次都感受到這是一個非常有靈氣的地方。

                  文化對話要有包容力

                  主流思想是“天人合一”

                  記者:天人合一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生態文明有什么啟示?

                  杜維明:天和人的關系,是一個在中國學術界討論了很多年的問題。有學者專門對天人的關系做過總結:有“天人相爭”、“天人相合”,也有“人定勝天”。但儒家關于天和人的主流思想是:天人相應。

                  很多德高望重的學術大家,都非常推崇“人心和天道合一”這個概念。現在我們有一些說法,如“重新和地球簽約”、“重新審視和地球的關系”,而中國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概念,就為這觀點提供了最寬廣的內在邏輯。在孟子的學說里就有“萬物皆備于我”的理念,易經中有云:“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這些思想,都提出人要懂得關懷家庭、社會、自然,把自然當做自我了解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這些學說,都可作為討論生態意識的重要參照。

                  記者:怎樣開展文化對話?

                  杜維明:在中國,藏傳佛教、壯族、苗族等都有豐富的文化積淀,我們不能只把這些當做掙錢的工具,去發展旅游觀光。當然,我們更不要用現代人的傲慢眼光去看它們,認為現在這些地方經濟發展還不大好,持有這種觀點,基本不能開展文化對話。

                  開展文化對話,首先要學會容忍,承認人家存在,互相參照學習。另外,千萬不要在對話中去宣傳自己的教義,去教導對方;不利用這個機會去傳教;當然,也不要企圖通過對話來消除敵視和矛盾。對話的真正目的就是培養“聽能力”,拓展我們的視野,再加上自我反思和自我理解能力,就能開展文化對話。

                  選擇登封,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

                  記者:為什么選擇在登封舉辦論壇?登封有什么不可替代的優勢?

                  杜維明:登封成為首選有很多原因。唐末宋初,儒家文化迅速發展。14世紀開始,儒家學說開始傳到越南,然后到朝鮮、韓國,再傳到日本,登封便是儒家文化第二期的代表城市,范仲淹等名人都在嵩陽書院做過學問。當地官員之所以選擇在登封舉辦文化論壇,很大程度上說,官方認為登封是“天地之中”,應該成為歷史文化名城。要想讓嵩山論壇的知名度比肩達沃斯這樣的世界級論壇,我們就一定要找頂級學者,這些學者也一定要有思想創意,比如謝爾蓋·赫魯奇等學者,只有這樣才能為文化論壇注入活力。

                  嵩山能否成為地標性論壇

                  記者:您認為嵩山論壇能被打造成一個地標性論壇嗎?

                  杜維明:我個人非常期待這一天的到來。

                  我覺得登封這個地方很特殊,1993年世界宗教聚會,德國一位哲學家提出,假如宗教與宗教之間不能和平共處,那么世界和平是很難達到的。

                  我認為現在宗教間要解決的問題,是怎樣把矛盾沖突變成對話。

                  現在我們缺乏真正的對話,很多對話的本質,要么是釋壓,要么是爭吵。

                  而真正的對話得從容忍開始,能夠容忍才能承認,有了承認才能參照,有了參照才能學習。三教共存一碑,一片圓融。

                  殊途同歸,海納百川,這就是人類文明賴以生存的基礎。

                  我們要打造世界級的經濟論壇,比如達沃斯;在生態方面,有貴陽的貴州生態論壇;在文化上的項目也有很多,但我覺得登封有它的特色。

                  我希望經過三五年的努力,登封能成為文化中國的一個標志,能夠建立標志性的文化論壇。

                  如何打造華人精神圣地

                  記者:作為中原文化代表,登封能否成為全世界華人的精神圣地?

                  杜維明:盡管有不少人說,少林寺商業化氣息太濃厚,但是仍然有大批人來到少林寺,其中不少是外國人,就其本質而言還是受到文化的吸引。比如看少林寺的靈修和功夫的苦修等。

                  如果能夠把這些資源開發出來,不只是做文化產業、文化經濟,而是把其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真正內涵給展示出來,那樣登封就能成為我們想象中的美好的耶路撒冷。

                  未來,登封也將成為華人引以為豪的圣地,前途非常好。

                  學會敬畏身邊的

                  萬事萬物

                  記者:在現代社會,怎么充實現代人的人文精神?

                  杜維明:在當今社會,市場經濟涉及我們每一個人。人們的生活越來越物質化,甚至崇拜欲望。這使得我們的經濟突飛猛進,人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這不能說是沒有意義的,但總的來說我們還是比較窮困,還是要發展,這是毫無疑問的。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過分強調物質消費、強調享受,少了對人生意義、對人性的探求。

                  中國人有一個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知道努力為后代創造良好的條件。那么,我們該為后代創造什么樣的世界?是物質的嗎?還是向他們傳遞人生的意義?

                  關于如何做人的問題,我覺得我們應該有一種敬畏感,而我們現在的文化,對敬畏感的強調已經沒有了。

                  我們喜歡斗爭,而且斗爭最激烈的地方往往集中在物質的得失計較上。

                  每個人都要有敬畏的意識,身邊的萬物都需要敬畏。如果每一個小孩,從小就有敬畏的意識,他就能夠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和這個世界。如果我們能更多地強調敬畏感,那么對生態意識的充實是很有意義的。

                  我們應該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敬畏感,應該有一種對天地萬物的敬畏感。一草一木皆有靈,都應該得到尊重,這一點從生態的發展上也是很有意義的。(河南商報記者 侯建勛/攝 河南商報記者 宋曉珊 李肖肖 實習生 王菁)

                責編:王嘉懿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