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年清代“武魁”匾現身泌陽
映象網訊(記者 王耀成 通訊員 王有震/文圖)泌陽縣馬谷田鎮馬道村珍藏著一塊清代“武魁”牌匾,根據匾上內容推算,距今已有220年。
昨日,在中州名鎮馬谷田鎮的馬道村馬道北組,記者看到了這塊清代的“武魁”牌匾。它寬2.1米,高0.9米,系木質凸凹雕刻而成,雖紅漆剝落,但保存基本完整,牌匾四周邊框遍飾吉祥圖案已模糊不清,匾中間凹刻“武魁”兩個大字。右側刻字依稀可辨,為“兵部,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撫河南”等字樣。左側凸刻“龍飛乾隆五十八年次癸丑春三月上浣吉旦(公元1793年——記者注),系為壬子科舉人吳名勛所賜”等字樣。
這塊匾原掛在清壬子科武舉人吳名勛宅院的門樓上,十年浩劫期間,吳家后人把它收藏了起來。吳家宅院是吳名勛中舉后修建的,原為一進三院,現存門樓一排、后院堂屋和西屋瓦房,早已破爛不堪。
據吳氏功德石碑和宗譜記載,吳名勛,吳家第九世,子德興,清壬子科武舉。
據74歲的吳氏后人吳祖相介紹,吳家數代為官:七世吳詮,字擇言,監生誥封武德佐騎尉,武官正五品;吳詮有3個兒子,長子履堂的也官居佐騎尉;履堂的兒子建勛是千總,官職五品;建勛有5個兒子,其中一子蘊華是“文魁”。
馬道村中是一條大路,在正中央路西原本有兩個清代門樓,青磚灰瓦,上嵌造型多樣的磚刻飾物。北是武魁門樓,南為文魁門樓,門樓外原各有一對造型奇異的石獅,下部石鼓、石墩渾然一體。兩個門樓后面均為一進三院,門樓內一側有一間房,為守門人居處。
現如今,北門樓尚存,后院房屋基本完好。而南面“文魁”門樓及后院的房子早已坍塌,兩對石獅也不知所終。“文革”期間,兩門樓上的磚刻飛禽走獸,幾乎全被毀壞,“武魁”牌匾因被吳家后人藏在家中,方免遭破壞;而“文魁”牌匾被馬道小學的老師拿走保護起來,但后來不知去向。
據相關史料記載,武是指武術,魁是魁首的意思,“武魁”不是封號,而是對武狀元的一種簡稱。這塊“武魁”匾額,屬于官府門第類匾額,尤為珍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