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名山
黃河三峽一覽
和遍地80后“少帥”擔任掌門的時尚行業相比,地處山川河谷的景區多顯得有些“老氣”。國內各大景區掌門的位置基本上被60后、70后占據,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超過50歲。
他們的能量已經在前些年旅游高速發展的時期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并且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和收獲。與此同時,游客的主體人群已經向年輕化轉變,他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經商手段在新的環境下難免有些“水土不服”。在此情況下,1983年出生的田名山入主濟源黃河三峽,成為新任董事長,無疑引領了一種新的潮流。
步步為營
80后老板不玩空降
田名山對于自己現在的位置來源于自己的家庭毫不避諱,“主要是沾了家庭的光,不然我這么一個80后如何能掌管這么大的一個景區。”而在黃河三峽景區諸多部門經理中,只有導游部經理和田名山年齡相仿。
1998年,田名山的父親和當地政府簽訂長達60年的合作協議時,他還只是一個尚在讀書的學生。因為家庭的經商傳統,2005年田名山大學畢業后就創建了一家旅行社,帶領十幾個人的團隊做市場。
至今回憶起來,田名山對那時的經歷還念念不忘。“大家年齡都差不多,溝通很方便。因為處于創業階段,心也比較齊。最主要是自己的公司,比較自由,想去哪兒就去哪兒,不像現在,必須待在景區,基本上哪兒也去不了。”
但是“好景”不長,2008年,因為家庭的因素,田名山只能賣掉旅行社,回到景區做營銷工作。在他的努力下,黃河三峽景區的業績每年都有40%的增長。2011年,田名山開始涉足景區管理,直至去年才正式接管景區,成為新的掌門人。
壓力和挑戰
比同齡人更大
相較白手起家的第一代企業家,這些年輕的第二代們一出道便身居高位,在許多人看來他們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對于擁有高學歷、更為開闊的視野以及年輕并雄心勃勃的他們而言,要擔起父輩數十年創下的產業,也同樣要面對比許多同齡人更大的壓力與挑戰。
“壓力來自于對自身能力的懷疑以及別人對于年齡的質疑,而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于公司里的某些觀念還比較陳舊。”經歷將近3年的景區管理,田名山稱這種懷疑和質疑的聲音已經逐漸減弱,而挑戰卻一直存在。
2012年他和景區董事會商量后決定實行新的工資薪酬制度,而此后開導老員工對于這種制度的認同,是他一段時間內的最大工作。
“有的老員工很不理解為什么來得比他晚的同事拿得和他一樣多,以前那樣發工資的制度為什么要改?”田名山說這樣的轉變對于老員工來說還是挺大的,而作為80后,他的工作方式是說服,而不是簡單的文件通知。
說服別人是一件很費勁的工作,有時候田名山也只能告訴對方,“你迷失了”。
這句話頗有80后的風采。
年輕和拼勁
黃河三峽的新標簽
80的共同標簽是年輕和雄心勃勃,這些特點在田名山身上也同樣存在。并且,他已經迫不及待地在景區印上他的個人標簽。
“制度化”是田名山平時掛在嘴邊的詞語。“以前的景區管理屬于人管人,而以后將轉變為表格化的制度管理,不管是誰都要遵循制度。就拿景區賓館的衛生間來說,每天幾點幾分清理,幾點幾分點熏香,都有嚴格的規定。”
除去內部管理,田名山正在推行他雄心勃勃的景區建設方案。為了拉長黃河三峽游線路,黃河三峽孟良寨開發工程已經開始建設,今年十一前就將完工。而投資1.2億元的新索道,今年9月即將開工建設。新索道每個吊廂能容納100人,而每個小時能夠運送1200人次,將完美解決黃金周時期舊索道運力不足的問題。而這條新的索道,也將是整個亞洲運力最大的往復式索道。
田名山的“野心”并不止于此,黃河三峽“風情小鎮”項目已經在他的藍圖中。屆時黃河流域的各種特色建筑將齊聚黃河三峽,成為濟源新的旅游文化地標。
“至少能住下2000人,那是必須的。”田名山說。(記者 王正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