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亮(左)在接受“兩會會客廳”的采訪
映象網訊(特派北京記者 王秋欣 梁新慧 趙媛 劉長征 高冬麗/文 沈翔/圖)在城鎮化加速的大背景下,“就地城鎮化、就地市民化、人人有活干、家家能掙錢”成了無數農民的夢想。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如何實現這一夢想,成了代表委員們討論最多的話題。13日,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社區黨總支書記裴春亮接受了東方今報、映象網“兩會會客廳”的聯合采訪,向大家詮釋了“社區超前規劃、提前融入城市”的城鎮化建設新理念。
○就地城鎮化關鍵要有錢賺
裴寨村是個山區村,以前年人均收入還不到1000元。8年前,有人自掏3000萬元,鏟平了一個荒山禿嶺,建起一片兩層小洋樓,每家每戶無償住進了200平方米的新樓房。這個自掏腰包的人就是裴春亮,那時他35歲。
“讓裴寨村就地城鎮化,成為城鎮社區,讓鄉親們成為現代化市民,一直是我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基本實現了。”更讓裴春亮自豪的是,建設裴寨新型農村社區的時候,沒占一分耕地。
“現在,周邊的群眾都主動要求融入我們的社區,按照我們的規劃,到2015年,社區人數將達到15000人。以前我考慮的是裴寨村600多口人的衣食住行,今后要考慮裴寨大社區15000口居民的安居樂業。”裴春亮說,光讓農民住上新社區還不夠,必須讓他們有活干、有錢賺,讓全村百姓過上好日子。
經過幾年努力,他帶領鄉親建起高效溫室蔬菜大棚,讓鄉親們的年收入由原來的幾百元上升到幾萬元;他和鄉親們搞旅游開發,探索出一條具有裴寨特色的工、農、商協調發展之路。
“現在,我們的農業、工業、商業綜合發展、齊頭并進。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商則商,確保社區居民一年四季有活干、有錢賺。”裴春亮說。
如果村民想自己創業,缺少啟動資金怎么辦?
“我們創辦了村鎮銀行。”裴春亮說,“2010年4月,我們和新鄉銀行聯合創辦了一家村鎮銀行。”近三年來,先后對50余名村民進行了資金幫扶。這僅僅是一個開始。裴春亮和廣東農商行又達成協議,將在輝縣成立村鎮銀行。
○城鎮化還要關注“腦袋”
“就地城鎮化、農民變市民,不能只建房子,最關鍵的還要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不能鼓了錢袋,忘了‘腦袋’”。
裴春亮舉例,建設裴寨社區時,聽說要把衛生間建到室內,鄉親們這下不愿意了,很多老人找他說理。“我知道,要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很難,就領著鄉親們到縣城,參觀我家里的抽水馬桶,還讓他們現場使用,這才做通了鄉親們的工作”。
“住進了新型社區,精神上也要提升一個檔次。”裴春亮說,社區成立了圖書閱覽室、遠程教育室和村民健身廣場,引導村民加強學習,提高自身文明素養。同時,建設了具有裴寨村特色的文化景觀,如文化石、宣傳欄、道德墻。他們還提出了“情德法治村”理念,要求黨員干部在依法管理的同時,還要用溫暖的感情、道德的力量影響大家的日常行為。
“我們還成立了紅白事理事會,制定規章制度,限制飯菜數量,遏制鋪張浪費。”裴春亮說,這些做法就是希望人人都敬業,發奮圖強,不斷更新自己,做新型農民。
■ 印象裴春亮
悲情人物的傳奇“逆襲”
裴春亮是一個有些傳奇色彩的人物。
當年,他的父親重病不起,去世后沒錢買棺材;大哥中風癱瘓,大嫂改嫁;三哥、二哥相繼離世,兩個嫂子改嫁,留下3個孩子;母親重病,先后3次入院治療……這些事情,全部發生在裴春亮18歲之前。
此后,他憑借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靈敏的經商頭腦,實現了自我翻身。
接受記者采訪時,裴春亮說得最多的倆字就是“發展”,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要讓鄉親們全都富起來”。
在河南團的人大代表中,不少人都開了微博,而裴春亮至今沒有開微博的打算。“我在村里就是帶領鄉親們干活的,光村子里面的大小事都夠我忙的,哪有功夫發微博啊!”裴春亮說,只要實實在在給家鄉人民把事辦好,這個粉絲比幾十萬、幾百萬微博粉絲都重要。裴春亮一再對記者說,新型農村社區一定要有科學的規劃,只要因地制宜,有產業作保障,在貧困地區也會有大發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