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擴建后的學校,能容納更多的學生
去年,鄭州市政府承諾,2012年,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0所,目前這30所中小學校已全部開工建設。
昨天,河南商報記者從鄭州市教育局獲悉,今年,鄭州市區將繼續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0所,同時計劃采取措施,對2008年以來新建小區沒按要求配建的中小學情況進行摸底,還清歷史欠賬。
進展
新建、改擴建30所中小學
已全部開工
2004年秋季開學,鄭州和全國其他一些城市一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適齡兒童入學難現象。
從那一年起,鄭州市每年都會新建、改擴建一批中小學校。
按照規劃,從2006年起鄭州每年需新建15所中小學校,可年年都有“欠賬”。不過從2009年開始,鄭州市新建學校項目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
2012年鄭州市中小學的建設任務是: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0所,確保年底前全部開工建設。截至2012年底,這30所中小學校已全部開建。
根據鄭州市教育局提供的信息,市區新建、改擴建30所中小學校總投資7.37億元,共增加703個班和33135個學位。其中,小學增加403個班和18135個學位,初中增加300個班和15000個學位。上述大部分項目能在2013年秋季竣工,并投入使用。
嘗試
通過租賃或購買,將民辦校“收為”公辦
河南商報記者走訪得知,89中改擴建項目處,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工人南路小學的施工現場,教學樓已成形,計劃設置30個教學班。
這兩個項目均位于二七區,2012年該區承諾的中小學建設項目共有3所。二七區教體局副局長張衛民介紹,按照十二五總體規劃,十二五期間,二七區平均每年應新建24個班小學1.74所,新增學位1879個,新建36個班初中0.48所,新增學位864個。
為緩解轄區內的入學壓力,二七區一直在嘗試通過租賃或整體購買的方式,將開發商配套建設的學校接管,變為公辦學校。
位于該區的興華小學原是開發商配套建的學校,后通過租賃的方式,由二七區教體局負責管理。
二七區桃李園藝術小學同樣是由開發商建設的小區配套設施,學校建成初期因多種因素一直未能投入使用,而附近區域又缺學校,導致一些學生只能舍近求遠到附近的學校上學。經過多次談判,2009年,二七區政府以3000多萬元的價格將學校購買。這所學校的投入使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興華小學和大學路小學的壓力。
思考
新建小區建校少等問題
制約學校發展
雖然每年都建校,但“入學難”的聲音仍屢屢見諸報端。建校速度跟不上城市發展速度、新建小區建校少等問題,制約著中小學發展。
2006年,《鄭州市城市中小學校幼兒園規劃建設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開始實施,《條例》規定,每5000人區域要預留一所6個班規模幼兒園建設用地;每1萬人區域要預留一所小學用地;每2萬人區域要預留一所中學用地。但據統計,從1995年至2011年,鄭州市區新建成的519個小區,配套建設教育設施的小區僅占10%。
2010年,鄭州市將中小學用地納入城市“六線”控制,在市區共控制教育用地637片,將能滿足未來10年中小學建校需要。為了保證教育用地不被侵占,每一塊土地在開發、征用時,都要經過聯審聯批會議機制。目前這一工作機制已初顯成效。
計劃
2013年將新建、改擴建中小學30所
2013年將繼續實施新建、改擴建工程,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30所,中小學新增學位3萬個以上。鄭州市教育局發展計劃法規處處長陳明哲介紹,在公布建校計劃時,既公布建校數,又公布新增學位數,并將實際增加的學位數納入考核,目的在于保證學位不“縮水”。
此外,將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強化規劃建設:一方面由市規劃局牽頭,對2008年以來新建小區沒按要求配建的中小學情況進行摸底,還清歷史欠賬;另一方面,由市發改委牽頭,組織有關委局調查和論證《關于強化城市中小學幼兒園規劃建設保障機制的若干意見》,重點解決在目前中小學、幼兒園建設工作中存在的資金保障、部門監管責任等問題,爭取盡快完善出臺。
(記者 李亞沛 王春勝)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