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脈:“江水穿腸過 我自巍然安”
河脈: 指黃河的水脈——民間傳統解釋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是人類歷史上舉世矚目的穿越大江大河的水利工程,是整個南水北調中線的標志性、控制性工程。
它采用隧洞形式從黃河河底穿過,實現了我國兩大河流——長江與黃河的“立體交叉”——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經河床下約40米深隧洞的“腹中”,源源輸送到黃河北岸,之后向黃河以北地區供水。
12月23日下午近3時,“生命運河探源”采訪團來到滎陽市黃河沿岸的穿黃工程觀禮臺。
風吹云散,能見度很好。
向北遠眺,分明可見4公里外對岸溫縣王村鎮地面,穿黃工程北岸盾構始發豎井巍然聳立。中景,是黃河灘上一望無際的青蔥麥苗。近景,則是枯水期河床上靜靜流淌的母親河。
這里天象奇異——太陽尚西懸,東南方的半月卻已然升空,顯示著日月同輝的罕有景觀。
濃眉大眼的中線河南直管局副局長郭永峰操著山西普通話向大家介紹道:“穿黃工程位于鄭州市以西黃河上游約30公里處,線路總長19.30公里,其中4250米長的穿黃隧洞最受世人矚目,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工程風險最高,施工難度最大,工程技術極具挑戰性。穿黃工程是我國水利工程歷史上第一次采用泥水加壓平衡盾構機進行開挖掘進的水工隧道工程,它開創了水利行業應用泥水加壓平衡盾構機的先例。”
記者們最感興趣的,是穿黃隧洞為雙洞平行布置,中心線間距為28米,隧道單洞長4250米,包括過河隧洞和邙山隧洞,其中過河隧洞段長3450米,邙山隧洞段長800米,隧洞采用雙層襯砌,外襯為預制鋼筋混凝土管片,內襯為現澆環錨預應力鋼筋混凝土。
嚴格按照規程,戴上安全帽,記者一行乘電梯下至近40米深的隧道中,展現在眼前的是令人嘆為觀止的人工奇跡。
“穿黃隧洞由外襯混凝土管片、排水墊層、預應力環錨鋼筋混凝土內襯等多層結構組成,內、外襯分別承受內水壓力和外水壓力,工程設計對施工精度要求極高,在參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歷經7年多的艱苦拼搏,穿黃隧洞主體工程終于即將全面完成,工程質量切實達到了一流精品工程的標準,可以確保把南水北調中線調水安全地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經過招標而來的小浪底穿黃監理部王振凡總監熟練運用一連串嚴格準確的專業術語告訴記者。
穿黃隧洞主體工程提前完成前夕 李康 圖
水電七局穿黃工程下游線標段的總工兼生產副經理王吉成,負責項目部的工程技術工作。
他接受采訪時說,丹江是長江流域水系的主要支流,屆時水流會從這長4.25公里的隧道經過,江水將與河水在此相會。
但人們不知道的是,他25歲的妻子馮利輝,是同一個項目的財務出納,在北岸。這對兒來自寧夏的年輕夫妻,用自己的默默付出演繹“工地版”的牛郎織女故事。
王吉成告訴記者:“女兒已經兩歲多,從出生到現在,我和她相處不到一個月。孩子一直放在老家讓父母和姐姐一家人照料,見我不叫爸爸。現在孩子跟媽媽都不親了,不叫媽媽叫阿姨!2012年我們肯定提前完成主體工程(事實上也正是這樣),蛇年春節可以帶著媳婦回趟老家,跟父母和孩子過個團圓年啦!”
“蛇年春節打算怎么過啊?”記者在近40米深的隧洞里,當著郭永峰副局長的面兒問水電七局項目經理劉發孝。
“我一定要回家和老人團聚——20年來,只在春節回家過一次,給兩位老人跪下磕頭道歉——我說忠孝不能兩全,我這個‘發孝’是個不孝之子啊!”本來以為他會“鏗鏘有力”地表示在工地上過春節的眾人,都被深深地感染了,隨著他熱了眼眶。
令人欣慰的是,2012年12月31日,本報以《萬古黃河第一隧 千里清渠潤京城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隧洞主體工程昨日完工》為題,報道了工程提前圓滿完成——看來,王吉成和李發孝的“團圓夢”可以無憂地實現了……(首席記者 杜超 記者 杜一格 文圖)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