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脈:“問渠哪得清,源頭活水來”
“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政治責任重大”——淅川人承諾
丹江水如何保持優良的飲用水質?
這是一個境內外人士都睜大眼睛盯視的問號。
12月21日下午,“生命運河探源”記者團來到位于淅川縣西南端的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
2014年竣工后,清冽甘甜的漢江水,將從這里一路奔騰1200余公里,滋潤京畿。
丹江口水庫是亞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國家一級水源保護區,平均面積700多平方公里,水庫來水90%源于漢江。
為滿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需要,目前正在進行大壩加高工程。工程完成后水域面積將超過1000平方公里,蓄水量達290.5億立方米,每年為京津豫冀四省市送水95億立方米。
在宋崗碼頭,記者們興致勃勃擺著“丹江Style”留影,登上“福森一號”輪渡,站在獵獵招展的國旗下,考察丹江口水庫。
丹江水面碧波萬頃,天水一色,美麗如畫。水面深處,天空鷗鳥鳴旋。波面雖微籠輕紗,湖水仍清澈見底。隨行的工作人員直接取湖水倒入玻璃杯中給記者飲用。在當天零下3攝氏度的輪渡上,冰涼的湖水迎風入口,格外清冽甘甜。
高大的淅川副縣長辛澤濤告訴記者,作為核心水源區、國家生態安全戰略要地,全力搞好生態建設、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政治責任重大!丹江口水庫的水質,已經連續25年穩定在國家二類以上標準,部分區域達到Ⅰ類水質,完全可以直接飲用。2012年12月5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環境保護中心項目在該縣九重鎮正式啟動。
為了給京津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水源,近年來,他們在對水質進行全天候監控的同時,還強力推進庫區生態建設。一方面,在35.5萬畝的水位線消落地內種植蘆葦、垂柳和水草等植物涵養水源、凈化水體,形成綿延幾十公里的生態隔離帶;另一方面,引進了100萬尾匙吻鱘,打造生態漁業養殖新模式,匙吻鱘以水中的藻類為生,同樣具有凈化水質的作用。
隨后,記者們來到淅川縣九重鎮陶岔渠首工程建設工地。
丹江口水庫是南水北調中線的蓄水池,陶岔這個小村就像一個“水龍頭”,控制著丹江口水庫的水從這里流入輸水干渠,流向北方。這項工程采取高標準、高品位、高檔次的一級景觀設計,工程建成后將成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標志性建筑,成為集觀光旅游、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正當夕陽西墜時分,工人們依然在搶分奪秒地勞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