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 2013“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日前在京開幕。近500部參展劇目題材內容豐富,現實題材劇約占六成。近期廣受詬病,有嚴重娛樂化傾向的抗日“神劇”、“雷劇”幾乎消聲匿跡。
據悉,本屆交易會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及海外、港澳臺地區的300余家影視制作、播出機構,就創歷史新高的萬余部(集)電視劇以及紀錄片、動畫片等電視節目來京進行信息交流和商務交易。集結了234家電視劇制作機構的490余部共16713集電視劇作品。
尤小剛:電視劇關鍵在劇本
其中,不少劇目以精良的制作水準、明星云集的陣容和耳目一新的視角格外吸引眼球。首都電視劇制作業協會會長尤小剛表示,他在展會現場觀察后發現,現實題材劇仍是主流,達參展總數的60%。抗日題材劇明顯減少,娛樂化傾向嚴重的抗日"神"劇幾乎銷聲匿跡。
作為國內第一家以電視劇為主營業務的上市企業,華策影視總經理趙依芳親攜《火線英雄》、《一克拉夢想》、《新洛神》等25部新作參展,顯得聲勢格外浩大。其中,當代現實題材占了絕大部分。趙依芳表示,去年的播出數據說明,有正能量的作品只要劇本做扎實、接地氣,一定會受老百姓歡迎。
尤小剛表示,“控制數量、重視質量”是今年展會的關鍵詞。他談到,大腕演員并不是收視保證,保證質量的最根本手段還是劇本。他還提到,參展的電視劇“品牌化”趨勢十分明顯,很多熱播劇在劇名后面加個“2”,或者在前面加個“新”,例如《新京華煙云》、《新上錯花轎嫁對郎》、《新金粉世家》、《新雪豹》等,尤小剛直言,好品牌只能說明過去,這樣的做法雖然對觀眾有號召力,但如果急于“吃老本”,很容易出現劇本粗糙的問題,這樣也會把品牌做倒。
本屆交易會上,首次設立紀錄片、動畫片交易環節,有22家紀錄片欄目制作機構的63部共4105集紀錄片,26家海外欄目制作機構的23部共1223集的優秀新作參展。
交易會還吸引了眾多明星和劇組。開幕首日,《大清寶典》、《冒牌英雄》、《不是不想嫁》、《白云飄飄的年代》、《高山青》、《我的特務生涯》等新劇分別攜主創現場助陣。優秀動畫作品推介會、紀錄片論壇等活動也如約舉辦。
劉曉霖:紀錄片在中國剛起步
作為今年的特色項目,主辦方特別設置了紀錄片論壇,吸引百余位來自國內外紀實頻道、紀錄片公司、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的紀錄片業內人士參加,圍繞國內外紀錄片公司盈利模式、政府扶持、社會融資、播映平臺等各方面中國紀錄片發展的瓶頸及問題進行探討。
首都廣播電視節目制作業協會監事長劉曉霖表示,當前中國的紀錄片發展還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雖然還存在著資金短缺等一系列的實際問題,但發展特別快,尤其近幾年的紀錄片通過網絡等新媒體的傳播,觀眾群體和影響力都在逐漸的擴大。類型新穎內容豐富的紀錄片尤其受到大眾的喜愛,例如去年火遍中國的《舌尖上的中國》,它的成功不僅僅激勵了所有的紀錄片人,還同時拉動了整個美食甚至旅游產業的發展,所以中國紀錄片未來的發展不僅僅要在內容創意上不斷更新,同時還需要開創新的盈利模式。
劉曉霖認為,此次紀錄片論壇正是作為一個新的起點和契機,號召紀錄片行業的所有業內精英共同商討和促進中國紀錄片行業的未來發展之路。他在論壇上宣布,協會擬成立紀錄片工作委員會,為北京及全國紀錄片公司和優秀代表及各種相關機構提供交流的平臺。
“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的前身是已舉辦11屆的“首都電視節目推介會”,今年在鞏固原有成果的基礎上實現了五大提升:由原來的推介會提升為交易大會;由首都拓展到全國,由境內拓展到境外,參展機構數量再創歷史新高;由傳統的電視劇擴大到紀錄片、網絡劇、動畫片、電視欄目等豐富多樣的電視產品;增加了獨立表彰、國際論壇等重要活動;與國際先進展會接軌,形成了現場交易與網絡交易相互補充的格局。
升級換代后的“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和將于4月16日開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遙相呼應,共同打造每年一季的北京影視活動盛宴。(記者 尹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