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財付通副總經理、騰訊支付風控專家張平的辭職報告已獲得批準消息披露后,業界一陣驚愕。加上早些時候,微眾銀行首任行長曹彤驟然離職,騰訊兩大最核心的骨干或者說掌舵人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相繼辭職,催生了金融界的兩大聯想或者說憂慮:處于風口的企鵝金融帝國到底發生什么狀況了?曾經錦繡燦爛的我國互聯網金融,怎么忽然間就疑云密布了?
從央行緊鑼密鼓出臺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以及非銀網絡第三方支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后,市場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急轉直下。一些悲觀者甚至認為,中國給世界創造的互聯網金融很快將會被扼殺掉。當然,與此同時,樂觀者則用一個互聯網金融2.0時代的名詞來描述變局。互聯網金融2.0時代定位在互聯網金融監管越來越嚴,傳統金融開始涉足互聯網金融的時候,在筆者看來,這個內涵其實不是升級轉型創新的互聯網金融2.0時代,而是束縛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倒退的時代。
微眾銀行首任行長曹彤驟然離職,財付通副總、騰訊支付風控專家張平閃電辭職,貌似給上述互聯網金融消亡論提供了佐證,做實了市場的擔憂。但是,且慢!到底情況如何?騰訊金融的人事“塌陷”就能成為互聯網金融消亡論的標志和證據么?回答是徹底否定的。
企鵝金融帝國人事驟變,只能促人反思騰訊金融自身的問題。第三方支付系統、互聯網銀行、互聯網金融理財等都應該基于電商平臺發展包括客戶量、交易量、海量數據積累、金融需求狀況等自然而然產生的基于互聯網思維和應用場景下的金融需求,順應這個內生需求動力,才萌生出了互聯網金融。絕對不是憑空產生了互聯網金融。就互聯網金融而言,P2P只是個假洋鬼子,并非真正的互聯網金融。
在數據中,行為數據對互聯網金融最為重要。在這些行為數據中,金融交易數據是第一重要的,比如:信貸交易、信用卡交易、外匯交易、民間借貸交易等。但是對于互聯網金融來說,這些數據掌握在傳統金融手中,而且往往都在線下而難以收集。第二重要的,是商品生產、銷售、流通、消費等全過程、整個環節的交易數據。這些數據電商平臺是優勢特別是阿里系螞蟻金服是絕對的優勢。第三重要的,是社交游戲數據。在這方面,基于騰訊微信、QQ以及游戲等活動,騰訊金融有較大優勢。而社交游戲數據運用到互聯網金融包括互聯網銀行上,相比金融交易數據、阿里平臺上電商交易數據,質量和可挖掘性都相差非常大、非常遠。這是微眾銀行籌備開業成立過程中,不少論者包括筆者都一再強調和擔憂的。也可以說,不幸被言中了。
微眾銀行至今沒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思路或者說一直在尋找突破口,核心在于基于騰訊平臺上的大數據如何歸集、整理、挖掘和分析。現在到了比試對數據的分析和挖掘能力的時候了。與阿里電商平臺數據相比較,騰訊線上數據挖掘分析的難度要大得多。與螞蟻金服的網商銀行相比較,螞蟻金服已有了此前的阿里小貸(螞蟻小貸)在幾年時間內歷練出的經驗,這些都是網商銀行的發展基礎和寶貴財富。而微眾銀行恰恰都沒有。
所以,結論是,財付通副總辭職,微眾銀行行長離去,只是騰訊公司自身的問題,無關我國互聯網金融的未來。經濟決定金融,有什么樣的經濟,必然要求有什么樣的金融。在整個社會經濟文化等行為都在往互聯網上轉移和快速搬家的時候,必然要求金融如影隨形,只要這個趨勢不逆轉,互聯網金融發展前景就將越來越廣闊。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個別互聯網金融企業人事地震,甚至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都不奇怪。作為一個前無古人的創新之舉,不出點問題、沒有一點曲折,那才叫奇怪。互聯網金融確實也面對著新問題和新挑戰,但互聯網金融發展大勢不可扭轉。互聯網企業、傳統金融企業以及金融監管者們,都應把準互聯網金融發展脈搏,以促進創新和發展的心態包容互聯網金融出現的問題,共同促進其良性快速發展。否則,將很快失去這個良機,我國在互聯網金融的優勢地位就會被發達國家快速超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