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規模龐大卻又產能過剩的制造企業來說,最無奈的是,在風口四起的資本市場中,發現自己是沒有故事可講的人;而對于政府部門來說,更悲催的是想去帶領中國制造業做一場華麗轉型時,卻發現很多制造企業已經是難上加難了。
4月28日,工信部總工程師王黎明在一季度信息發布會上透露稱,“中國制造2025”總體方案已經通過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將會很快發布。這是中國制造登上國家戰略的標志。對于絕大多數傳統制造業而言,這會是一次充滿陣痛和艱難挑戰;但對于10個早已被股市大風吹上天的行業來說,則會是另一個風口的開始。
10大行業的投資機會
據了解,王黎明所指的“中國制造2025”總體方案,暫定名為《“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被寫進其中的10大行業分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設備、農業機械裝備。
工信部相關司局官員對經濟觀察報稱,上述10大行業已經確認被寫進“中國制造2025”,它們是中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將著力推動、并力爭取得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這些行業的企業,尤其是那些領頭企業將會獲得包括工信部技改資金、專項發展資金在內,以及相關部委的一攬子財政支持,同時,這些領域的項目還有在立項、審批、推廣等方面扶持政策。
農業機械裝備原本并不在“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重點推動的行業之列,但是在2015年3月25日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有領導提出農業機械裝備也很重要。于是,工信部的起草組便把農業機械裝備加了進去。這樣,“中國制造2025”便聚齊了“十大重點領域”。按照工信部的設想,至少在政策層面上講,它們將會是中國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邁出第一步時,首先踏上的臺階。
據工信部官員介紹,《“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的制定前后歷時近3年。先是由中國工程院150多名院士、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進行戰略論證,后由工信部花了一年多時間最終成型。而最終實施將會歷時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對于涉及其中的具體行業而言,這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中長期戰略。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制造2025”的整體政策架構將是“1+10”,即一個綜合的整體戰略中長期規劃,外加10大重點行業領域的具體推動計劃。這10大行業將會成為未來中國產業投資、政策扶持的重點領域。
工信部官員對經濟觀察報稱,機器人和智能制造將是主攻方向和切入點。工信部有計劃從今年開始花大約三年時間,選擇重點領域,選擇一些地區、行業做一些試點和示范探索,推進智能制造發展。
早在2013年底,工信部就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3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至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機器人方面國產機器人占到45%左右市場份額等目標。
地方政府和資本方紛紛開始布局。目前,不少省份都把機器人、工業智能等產業概念,納入到其優先招商引資的行業中,并且給出了條件優厚的政策優惠條件。
政策與資本聯合,共同將包括機器人在內的10大重點行業推向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可以預計,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的近期發布,這些已經提前爆發的行業概念,還會繼續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熱寵;相關的固定資產投資也會隨著10大行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進一步爆發。
這是很有中國特色的投資場景。它像極了中國在2010年爆發的那一場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投資熱潮,也與近幾年的煤化工、小微金融等概念崛起的一幕類似——很快遍地開花,但投資風險和政府擔憂也隨之而來。
按照工信部官員的設想,他們希望這10大行業能夠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先遣部隊。短期看,這些領域的投資,對于出現放緩跡象的中國經濟來說,也將起到一定的穩增長作用。
從過去十多年行業周期看,不少新興產業很容易在一段瘋狂的投資熱潮過后,成為產能過剩、低端競爭的行業。這一次,中國制造2025提出10大重點行業,能否擺脫這一怪圈,將成為衡量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成色的關鍵。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