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縣排頭鄉一農民與合作社成員在田間搬運一架植保無人機,通過植保無人飛機,大大提高了農田噴藥作業效率。 李尕/攝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民群眾的自覺選擇。半月談記者在農業大省湖南采訪了解到,近年來當地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蓬勃發展,為糧食生產實現適度規模經營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了農業生產加速實現機械化、產業化,吸引更多人才與資金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為解答“誰來種田”尋找到一條新的路徑。
上萬個社會化組織活躍在田間
眼下正是南方農村的冬歇時節。記者來到湖南省衡陽縣的廣袤田野,只見一片繁忙的景象:村民們穿著膠鞋在山塘里清淤,拖拉機運來石塊水泥,工匠們修補滲漏的水渠。機器的轟鳴聲、干活的號子聲響徹田間。
看到這一幕,衡陽縣農經局局長許亞平感嘆道,前幾年各地都為農田拋荒加劇、農民不愿種田而憂慮,如今“冬閑人不閑”重新出現,令人感慨。
許亞平告訴記者,以水稻生產為例,有育種、插秧、病蟲害防治、收割、烘干、倉儲等諸多環節,以往在小農生產模式下,所有環節都由一家農戶兩三個勞動力完成,偶有個別農戶相互協作,勞動力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益低。社會化服務組織出現后,農民只要出相應費用,就可將單個環節甚至全部環節交給服務組織完成。
湖南安邦新農業科技公司是當地規模較大的社會化服務組織,公司實現了水稻從育秧、種植、收割、烘干全過程機械化,農民可以購買其中一項或幾項服務,也可購買全程式“套餐”。公司董事長劉安輝告訴記者,有服務組織作支撐,一戶農民可以比較輕松地種50畝到300多畝不等的田。
不過,目前提供“一條龍”式服務的組織還是少數,更多社會化服務組織只能提供單項或多項服務。衡陽縣西渡鎮的顏衛杰與26個種糧大戶以及一批小戶成立合作社,購置了一批農機,既為合作社成員,也為其他留守老人提供農機作業和病蟲害防治服務。“很多老人自己育種插秧,但打蟲收割這些活太重,他們做不了,我們就可以幫忙。”顏衛杰告訴記者。
記者從湖南省農業部門了解到,這個省目前有上萬個社會化服務組織活躍在田間,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青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