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十八大后近40部司法解釋發布 傳遞法治溫度

                2014-10-31 09:13 來源:法制日報

                  編織嚴密保護刑事法網

                  瘦肉精、毒奶粉、地溝油……頻頻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讓人觸目驚心,及時出臺的司法解釋嚴懲食品安全犯罪、保障食品藥品維權,打響一場司法舌尖保衛戰。

                  2013年5月2日,“兩高”聯合發布《關于辦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要求對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從嚴量刑,進一步加大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打擊力度。

                  “司法解釋通篇體現了嚴懲的態度,這是由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特定形勢和特點決定的。”最高法刑事審判第二庭庭長裴顯鼎介紹,食品安全犯罪的方式不斷創新、手段更趨隱蔽,犯罪案件性質認定難度越來越大。針對這些問題,司法解釋明確了危害食品安全相關犯罪的定罪量刑標準,提出相關罪名的司法認定標準,統一新型疑難案件的法律適用意見,為依法懲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編織了嚴密的刑事法網。

                  2014年1月,最高法發布《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這一司法解釋強化了經營者的商品質量責任,同時賦予消費者維權法律武器。

                  “司法解釋支持了知假買假的索賠,對于統一司法尺度、打擊無良商家、維護消費者權益、凈化食品藥品市場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立新說。

                  環境污染問題也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熱點。2013年6月17日,“兩高”發布《關于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向環境污染亮劍。

                  “制定該司法解釋,是法院、檢察院充分發揮刑事司法職能,積極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一項重要舉措。”最高法新聞發言人孫軍工表示,司法解釋的公布施行,對于強化環境保護,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財產安全,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必將發揮重要作用。

                  合理認定工傷促進公平

                  工傷認定難,往往讓受傷職工流血又流淚,很多時候,甚至要拖著病體到法院討說法。工傷保險行政案件涉及到職工切身利益,直接影響社會穩定。

                  今年8月,最高法出臺《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該司法解釋極大放寬了工傷認定標準,下班順道買菜也算“合理”。

                  關于“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一直是爭議頗多的老大難問題。司法解釋列舉了四種“上下班途中”情況可以認定為工傷。即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單位宿舍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在合理時間內往返于工作地與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從事屬于日常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和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在合理時間內其他合理路線的上下班途中。

                  最高法行政審判庭庭長趙大光表示,“合理”是認定工傷的主要標準。合理時間、合理路線中的“合理”二字,應該寬泛地理解,即具有正當性。

                  司法解釋為司法機關妥善處理工傷保險行政糾紛,統一了司法尺度,為依法保障工傷職工權益、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添了暖暖的溫度。

                責編:王文靜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