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道:
“由奢入儉”的難與易——黃金周高端消費市場“轉型記”
當近兩年頻頻遭遇“寒流”的高端消費市場遇見十一黃金周,會摩擦出什么新的“火花”來?近日,新華社記者走訪了不少高檔酒店、煙酒和海產品市場,帶您切身體驗身邊高端消費領域的點滴變化,感受陣陣“轉型新風”。
黃金周高端消費市場“遇冷”
記者采訪了相關領域從業者發現,本應是消費旺季的十一黃金周期間,一股“寒流”卻吹遍了不少曾經“紅火”的高端消費市場。
“這一年對于景區不少酒店來說,都是最艱難的日子。”福建武夷山景區某四星級酒店銷售總監王瑞春透露,從去年到現在,酒店入住率下降了很多,黃金周的入住率也不太樂觀,一直都在虧損。
“自從八項規定實施以來,很多公務接待都被取消了,而9月底武夷山剛剛被中央列入各級黨政機關禁止召開會議的21個風景名勝區,這方面的消費只可能繼續變少。”武夷山景區一家酒店負責人表示,高端酒店業的“寒冬”還要持續多久,他和很多酒店的管理人員一樣,都有點“沒底”,“武夷山已經算是知名景區了,很多依托知名度不那么高景區的高端酒店,情況只會更慘”。
而曾經以“價高水深”著稱的葡萄酒市場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公款消費少了,又該如何擁抱大眾消費市場?
在北京某超市裝潢精美的紅酒專柜前,選購者寥寥無幾。市民韓靜表示:“太便宜的紅酒,我總感覺摻了什么東西,懷疑質量有問題,而太貴的又買不起,還不如買價格實惠的啤酒和國產白酒放心。”
記者還發現,鮑魚、海參等不少出沒于高檔酒樓的海鮮,也正在國慶期間遭遇著一場“寒冬”。除了銷量下降導致賣價下滑、利潤被壓縮外,不少商家都從過去的待客上門收購到如今主動“跑出去”開拓銷售渠道。
以優越性價比拉近與消費者距離
不少從業者透露,節日消費市場“遇冷”,他們也正在積極醞釀,打算通過拓展銷售渠道,主動放下身段擁抱大眾消費市場。
從事海參營銷的煙臺八仙口海參公司經理張歡介紹:“今年1斤五年生的人工養殖干海參,市場價也就1500元~1800元,就算是這個價位也不一定好賣。而在兩年前,售價至少是這個價位一倍以上,遇上國慶長假這種消費旺季,賣掉上千斤不成問題。”
張歡表示,雖然海參價格遭遇“腰斬”,但之前的消費市場其實是不正常的。“以前多數人買海參都是為了送禮,現在大多數顧客是自己消費,這才是真正回歸理性的消費和市場的真正需求。正因為如此,價格下跌和銷量的暫時下降,我們也能理解。”她說。
而不少海參、鮑魚批發商和養殖戶也表示,隨著這些曾經高端的海鮮逐漸“放下身段”開始擁抱平民消費市場,越來越多的普通消費者也開始逐漸把它們視為餐桌上的“常客”。
6日一早,在福州永輝超市金祥路店內,銷售九節蝦、小龍蝦的中高檔海鮮柜臺前顧客少得可憐,反而是曾經被視為“珍饈”的鮑魚以一只不到5元的“平民價”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該店防損部經理向小均說:“以前高檔海鮮市場主要的客戶是高檔酒店,但八項規定出臺以來,高檔酒店進貨量顯著下降,很難消化海鮮貨源。由于海鮮本身保存、運輸方面要求高、損耗大,為了降低損失,不少批發商只能跟著降價出售。”
葡萄酒主打高端消費的營銷模式不斷受到業內人士批評。“國內的葡萄酒市場,這兩年都在經歷‘大洗牌’。”釀酒師劉樹琪對曾因“三公消費”而一路“高歌猛進”的葡萄酒產業分析道,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走弱及限制“三公消費”的大環境下,一味追求高端消費顯得不合時宜。如果不能及時放低身段,以更加優越的性價比拉近與普通消費者的距離,前景肯定是暗淡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