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小缺乏話語權
專家認為,我國電商行業經過了前期的規模快速增長,逐漸進入行業整合優化階段,不管是競爭規則還是產業鏈生態,都需要探尋規范的邊界,打造雙贏的市場環境。
一些網商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作為電子商務的服務供應方,大電商逐漸占據了電商“生態鏈”頂端,中小網商在這個生態鏈上卻缺乏話語權。
目前,大型電商平臺主要收入,來自于針對商戶的在線推廣服務,交易傭金以及在線服務的服務費用等。
唯品會總部設在廣州,是一家專門做特賣的電子商務網站。唯品會2012年3月在美國紐交所上市,到今年第二季度已經連續七個季度持續盈利,凈利潤率從去年同期的2.6%增長至3.2%。凈利潤水平超過了許多傳統商貿企業。在短短不到6年的時間,唯品會已穩坐華南B2C電商頭把交椅,市值甚至一度沖破100億美元。
有百貨業人士分析說,唯品會就是名牌商品在網上的折扣店,專門做那些在百貨商店已打出知名度的品牌商品,“正品”、“打折”是唯品會的最大“賣點”,這也使百貨商場的專賣店成了唯品會的“試衣間”。
事實上,唯品會的成功并非如此簡單,唯品會高級副總裁唐倚智認為,唯品會的核心競爭能力不在于流量、低價,而是買手團隊、品牌資源、供應商關系、復雜的庫存管理模式以及用戶忠誠度等。比如,唯品會建立了一支600多人的買手隊伍,其中很多出身自時尚雜志編輯、百貨行業買手,知道消費者喜歡什么。
“倉儲與物流配送也是唯品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唐倚智表示,今年以來,唯品會持續發力,倉庫從租變成了買地建倉,目前已在昆山、簡陽、天津、肇慶、武漢,西安,等都在自建物流園。經過物流的整合,唯品會的物流費用大大降低,剛上市時物流費用率占銷售額的18至20%,近期已降到10.6%。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電商平臺依靠規模大而‘坐著收錢’的方式不可取,必須培養特色有競爭力的能力,更好服務網商和老百姓。”
生態系統亟待歸于合理
有觀點認為,我國電商經過10年快速發展,已經到了需要政策引導發展、立法跟進規范的時期,進一步發揮其帶動流通業大變革的正向推動力。
一些中小網商認為,政府應做好“加減法”,從幫助提高網商服務水平、增加融資渠道等層面出臺引導政策和實施細則,構建良性競爭環境。
還有業內人士建議,立法須跟進規范。已列入計劃的電子商務法規應盡快出臺,對網店的商事主體法律地位予以明確,其作為虛擬資產對應的資產證明、買賣、贈予過戶的合法手續予以明確。
四川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與信息化辦公室主任蘇代林認為,當前,對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既要“放水養魚”,也要“規范發展”。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當前如何規范電商產業鏈納稅是一個焦點問題。“稅收監管是個漏洞。整體來看電商怎么交稅,相關職能部門還缺乏研究。”唐倚智等人建議,應建立審核制度,任何一個交易平臺都要對網店承擔責任,進入平臺的網商要對他的工商執照、稅務登記證等去審核,每個小網店都有稅務登記證,這樣就把事情管起來了。
浙江巴魯特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勇認為,作為中小網商,自身應該產品定位精確,具有行業前瞻性,吻合未來發展需求,用心維護好每一個老客戶,做好自己的產品質量;而政府要正確引導方向,并給予相應的激勵政策和資金扶持。作為電子商務的大型平臺,各大電商要控制好賣家的數量、品質等要素資源,不要給消費者留下網上只有低價、庫存產品的壞印象,打造合理的生態系統。(記者 黃深鋼 車曉蕙 楊迪 褚曉亮 袁軍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