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衰老是生命應有之義 如何實現“逆生長”

                2014-05-22 09:48 來源:新民周刊

                  既然要從科學角度講“逆生長”,那么,我們可以先把“逆生長”的情況推向極致,看看會有怎樣的結果發生。電影《奇幻逆緣》(或譯作《返老還童》)正好描繪了這樣的情景。

                  本杰明·巴頓,生下來就是一個矮小的老頭,然后開始了與別人不一樣的逆生長。一開始,這樣的情況看起來不算壞,別人越來越老而巴頓居然越來越年輕。后來,本杰明遇見了深愛的女人黛西,在兩人看起來年齡相當的那幾年,他們一起度過了美好的時光。漸漸地,黛西老去,巴頓卻變成了嬰兒,最后死在自己愛妻的懷里。

                  電影里有一句臺詞:“當你不是在變老,而是越來越年輕,就必定要經歷所有你愛的人都比你先死去。我們注定要失去我們所愛的人,不然又如何知道他們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重要呢?這也是失去的意義吧。”

                  從這個故事看,“逆生長”似乎沒那么好玩。

                  是不是有點跑題?電影故事探討的是情愛、時間與哲學,而我們的這篇文章試圖“講科學”。

                  對此我深表歉意,我不得不用虛構的故事來推演“逆生長”,因為現實中,“逆生長”只是一個童話。

                  真的要“講科學”,答案只有一個:一切“逆生長”都是廣告片。

                  衰老,生命應有之義

                  用“逆生長”來夸獎別人,其實只是近幾年從網絡上興起的新說法,本來,“逆生長”指的是發生在少數嬰幼兒身上的一種現象。

                  有一些幼兒,原本已經學會說話,卻突然間咿咿呀呀失去語言能力;本來已經學會大小便,卻又開始尿褲子。他們的生長似乎是倒退了。一般認為這是兒童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是孩子依賴性情感的一種表現,偶爾或者一段時間內出現這種情況是很正常的。孩子在遇到特殊的情況,比如進幼兒園適應新環境時,有可能為了博得成人更多的關注而出現這種現象。

                  偶爾的這種情況被視為正常,但如果這種行為成為習慣,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如果孩子出現“逆生長”現象,需要找出倒退行為的原因,并尋找解決的辦法。

                  現在大家常說的“逆生長”,當然早已不是上面所說的這種現象,而是形容那些可以抗拒時間而不會衰老的人。“逆生長”本來只是溢美之詞,但也有人較真,非要以此為人生目標。

                  既然想要對抗衰老,先讓我們來看看衰老是怎么回事。

                  無論人的智力發展到怎樣的程度,從生物學角度看,人跟所有的動物并沒有太大的區別。衰老是生物自發的必然過程,表現為結構的退行性變和機能的衰退,適應性和抵抗力減退。

                  衰老的表現有很多,除了我們能夠看見的皮膚松弛、視力聽力下降,還有看不見的臟器的功能衰退。

                  生命為什么有衰老的過程?目前科學上對衰老的原因有各種假設,各有道理。常見的有自由基說、端粒說和免疫說。

                  自由基理論認為,細胞的衰老是細胞內發生化學反應過程中有害物質堆積的結果。在這些化學反應中,產生一種自由基毒素。自由基最終損傷細胞,引起個體衰老。端粒說的假設是當端粒長度縮短到一定程度,會使細胞停止分裂,導致衰老與死亡。衰老的免疫學說認為免疫功能的衰老是造成機體衰老的原因。

                  太復雜了是不是?那我們就先拋開衰老的原因,來看看衰老對于生命的價值到底是什么。

                  從進化論的角度講,所有生命現象都是生物從效率角度出發作出的選擇。生命的終極目標是繁殖,這樣看,如果生殖任務完成,生命的存活就再也沒有價值。看起來很殘忍,但有的動物就是這樣選擇的。比如大馬哈魚,一生只繁殖一次,在完成艱難的產卵后不久,大馬哈魚的生命就走向終結。

                  但還有更多的動物不是這樣,盡管已經完成了繁衍后代的任務、生命肌體開始走向衰老,但它們還是會活下來。一般認為,這一類動物都有撫養后代的任務,在“多生后代然后不管不顧”和“少生后代把它們撫養長大”之間,它們選擇了后者,對它們來說后者更有利于族群的擴張和世代的延續。

                  人類選擇了后一種生存方式,除非我們拒絕長輩的撫養和保護,人類就無法逃避衰老的過程。

                  逆轉的可能性

                  衰老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當然,反對這句話的人也可以找出很多例子來證明醫學已經可以讓已經衰退的身體機能實現逆轉。

                  多年前,上海著名的婦產科專家邵敬於,曾讓一位57歲的絕經婦女再度懷孕,并順利誕生一名男嬰。這位特殊的媽媽中年喪子,最大的愿望是再生育一個自己的孩子,為此她找到了邵敬於教授。

                  絕經是女性生殖系統衰老的標志,因為體內激素變化,絕經后女性卵巢不再排卵、子宮逐漸萎縮,失去生育能力。現代醫學在掌握了女性內分泌規律的前提下,通過補充激素等方法,讓生育功能重新恢復。

                  絕經三年后,高齡母親再次恢復生育功能,這相當于實現了生殖系統的“逆生長”,創造了生命的奇跡。如果這位女性在生育后,即便不再繼續接受治療,也能維持生育功能,那么“逆生長”就真的在她身上變成現實。但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逆生長”不是永久性的,一旦人為的干預停止,功能還是會逐漸喪失。

                  女性更在意衰老,但不幸的是,女性的衰老變化往往更加明顯。50歲左右的女性對衰老的體會最為深刻,絕經前后,隨著內分泌的變化,一些女性會明顯地感覺到無論是精力還是身體機能,都快速地衰退,仿佛一夜之間變老。

                  在某些女性身上,這些因為內分泌改變而帶來的身體變化,嚴重地影響生活質量。為了緩解絕經引起的不適甚至病癥,女性可以到醫院尋求幫助,接受激素補充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補充一些激素,可以讓更年期癥狀得到緩解,改善女性的認知功能和性功能。

                  但是,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激素補充治療并不能阻止女性的衰老,上海紅房子醫院圍絕經學專家張紹芬解釋說,激素補充治療更大的意義是預防老年女性遠期的生理病變,比如骨質疏松等。

                  看起來,身體機能的“逆生長”是不可能實現了,那么,外形上的“逆生長”可能嗎?

                  皮膚松弛、皺紋、脂肪堆積、頭發稀疏……這些都是衰老在外形上的表現,有很多“武器”號稱可以消滅這些“敵人”。

                  醫療美容范圍內,讓人年輕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手術,一種是非手術的注射。“拉皮”是面部皮膚提緊手術的俗稱,這種手術可以改善皮膚松弛和皺紋。另外,眼袋去除術、上眼皮提升術、提眉術都是讓臉部看起來年輕的手術方法。

                  近些年微整形盛行,所謂微整形主要是指非手術類的注射方法。比如注射肉毒毒素除皺。肉毒毒素可以阻斷神經末梢分泌使肌肉收縮的乙酰膽堿,達到肌肉麻痹的效果。年輕人面部與老年人的一大區別是年輕人的臉型更加飽滿,因此通過自體脂肪的移植,也可以從臉型上讓人看起來更年輕。

                  設想,如果一個人每隔幾年就去拉個皮,是不是就能得到一張永不衰老的臉呢?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孫寶珊教授否定了這個設想:“比如80歲的人,皮膚本身已經很薄,質地非常差,不能再做這一類的手術,也不可能得到預想的效果。”

                  皮膚的老化或許可以改善,但就算皮膚年輕了,骨骼變化帶來的“老態”還是會泄露你的年齡。美國整形外科醫生羅伯特·肖做了一項研究,通過120個面部CT掃描圖,醫生測量出面部骨骼隨年齡變化而發生的變化。研究者發現,隨著下頜骨骼的變化,臉的下半部分失去支撐,臉的輪廓變得松弛,這也會造成頸部的老化表現。以眼睛為例,研究者看到,年齡越大,眉骨與眼眶下沿骨質出現后退,眼窩變得更大。表現在人的面部,則是眼睛凹陷,眼部皮膚失去支撐變得松弛。

                  這個研究說明,過去以為面部的衰老只是皮膚和肌肉發生變化的結果,現在看來,骨骼的變化是最本質的原因,而這一變化更難修復。

                  討論到這里,結論讓人傷感:“逆生長”不可能實現。

                  但是,面對衰老,我們并非只能逆來順受,保持身心的健康,可以很大程度上延緩衰老的速度。比如通過鍛煉,可以讓心肺功能的衰退來得遲一點;通過保持體形,可以讓脂肪的堆積沒那么嚴重。

                  更重要的是,精神狀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看起來是不是年輕,所以,對生活保持熱情可能比“拉皮”、進補更有效。

                責編:任治丞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