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政府的存在要像空氣一樣——改革人物對話錄

                2014-03-17 09:06 來源:半月談網

                  “政府的存在要像空氣一樣”

                  對話人物

                  許勤 江蘇連云港人,先后在兵器工業部、國家計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深圳市委工作,2004年獲香港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F任廣東省深圳市委副書記、市長,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深圳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時期,深圳依然承擔著為全國各地探索新經驗、提供新示范的重大使命。

                  “如何看待政府在市場運行中的作用和角色”“轉變職能究竟怎么轉”“官員考核的指揮棒指向哪里”……圍繞政府改革的熱點話題,半月談記者與深圳市市長許勤進行了對話。

                  定位準確至關重要

                  半月談記者: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一直是改革領域的熱點話題。據說深圳企業界流傳這樣一句話,“政府要像空氣一樣,雖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必不可少”。作為深圳市市長,您怎么看待這句話,怎么理解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和角色?

                  許勤:有的深圳企業將政府比作空氣,這既是對我們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肯定,也是對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鞭策和期望。

                  比如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就是用政府權力的減少換取市場活力的增加。2009年以來深圳先后4次全面清理行政審批事項,精簡幅度達60%以上。去年,深圳率先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形成了商事主體資格與經營資格相分離、審批與監管相統一、注冊資本實行認繳制的商事登記管理新體系。截至2013年底,全市新增商事主體數同比增長152%,每千人擁有商事主體數居全國首位。

                  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首先要敢于“放”,最大限度釋放市場活力。其次,要善于“管”,切實轉變市場監管方式。在我看來,加快推進“五個轉變”至關重要,即從直接管市場主體向間接管行業轉變,從會審批向會制訂規劃、政策、標準轉變,從事前準入管理向事中、事后監管轉變,從依靠行政手段向更多依法治理轉變,從主要依賴財政資金來推動工作向善于撬動利用社會資金來推動發展轉變。

                  打破“玻璃罩”和“天花板”

                  半月談記者: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各地各部門都銳意改革,砥礪前行。在新形勢新任務下,深圳經濟特區承載著中央的厚望與重托,要努力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列。您是如何理解和看待這個問題的?

                  許勤:作為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因改革而強的經濟特區,改革是深圳永恒的使命和追求。在新的歷史時期,深圳不僅要勇于改革,還要善于改革,把握好改革的方向、重點、時機和節奏,以改革打破發展的“玻璃罩”和“天花板”。

                  具體來說,就是要把握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改革發展的方向。

                  一是市場化。這意味著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動搖,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為核心,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和社會發展活力。

                  二是法治化。如果說,當年深圳經濟特區主要是靠“破”字當頭,率先打破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現在則要“立”字為先,尤其在政府改革方面,要率先形成一套更加完善的制度體系,更加需要以法治作保障。我們將通過加快建設一流法治城市,全面確立法治在城市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基礎性、規范性、保障性作用,持續提升城市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三是國際化?,F在這個階段我們要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以更加廣闊的國際視野,聚焦灣區經濟,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以國際化推動對外開放升級,以高水平、高質量的對外開放倒逼體制改革深化,帶動發展方式、治理體系、制度規則等方面的深刻變革。

                  深圳質量

                  半月談記者: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以來,GDP年均增速達到25%左右,創造了世人矚目的“深圳速度”,從一個邊陲小鎮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為市長,您怎么看待“不以GDP論英雄”?

                  許勤:中央明確強調,不能把發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陀^地講,GDP是一個重要的經濟指標,但GDP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總量,也不能準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效益,以及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我理解,不以GDP論英雄,實質就是要破除對GDP的盲目崇拜,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從注重速度、規模轉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更加注重發展的可持續上來。過去幾十年經濟高速增長,也使深圳較早地遇到了人口、土地、資源、能源等方面的瓶頸制約。在2010年,也就是經濟特區成立30周年之際,深圳就在“深圳速度”基礎之上提出了“深圳質量”的新理念、新標桿,努力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和可持續的全面發展。

                  半月談記者:“深圳質量”這樣一個理念,在外部經濟形勢比較糟糕和惡劣的時候,會不會受到沖擊、有所動搖?

                  許勤:“深圳質量”理念提出4年來,無論外部經濟形勢多么嚴峻復雜,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困難壓力有多大,我們都始終堅持深圳質量理念不動搖,即使是2012年一季度深圳GDP增速降為5.8%,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的情況下,市委、市政府也保持了足夠的定力,堅持轉型升級的方向不變、步伐不停、力度不減。
                指揮棒指向哪里

                  半月談記者:政府改革中,如何運用好考核的指揮棒也很重要。這些年深圳經濟特區在建立健全更加科學規范、更加符合質量效益型發展要求的考核評價體系上,已經作出了一些探索。您如何看待政府改革中的考核指揮棒作用?

                  許勤:考核的關鍵是要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估考核形式,充分發揮評估考核的激勵和約束作用,引導各區、各部門樹立正確的工作導向,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自2013年起,深圳把已開展了6年的環保實績考核“升級”為生態文明建設考核,考核指標更多,內容更細,要求更高。在生態資源豐富的大鵬新區,市委、市政府已明確不再考核GDP,就是要鼓勵大鵬新區始終堅持環境保護優先,科學處理好保護和開發的關系,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循環型、資源節約型的新型城區發展模式。(記者 王傳真 詹奕嘉)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