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門統計顯示,我國居民實際退休年齡遠低于法定退休年齡,領取養老金的平均年齡僅為53歲。提前退休,在一些地方和單位比例較高,且多有不合規之處,這帶來諸多矛盾,變相加重了養老金負擔。在中央提出推進延遲退休的背景下,廓清和規范提前退休成為當務之急。
提前退休普遍存在
2013年11月,河北省黃驊市委組織部宣布全市科級干部超過53歲,副科級干部超過52歲的全部提前離崗休養,同時提高三級工資。如此“高調”舉措立即引發社會關注,其上級部門也就此事成立聯合調查組進行調查。
實際上,黃驊市的做法并非孤例。在一些地方的機關事業單位,所謂“退二線”儼然成為“慣例”,甚至被某些地方塑造為體現“干部能上能下”“干部年輕化”的“創新機制”。多位基層干部告訴記者,雖然從制度層面看,“退二線”并不等于“提前退休”,但在不少地方二者顯然模糊了概念與界限。
江蘇鎮江一位胡姓公務員今年57歲,根據鎮江機關事業單位退休相關政策,男性年滿55歲、女性年滿50歲且工作滿20年,可以申請提前退休。他告訴記者:“領導婉轉地找我談了話,可以提前退,也可以二線再混兩年。想想也快到年紀,就打了申請提前退休。”
在一些效益好的大型國有企業,提前退休情況更加普遍。南京市民劉敏告訴記者,自己有親戚在某國企工作,“早就不上班了,天天在家搓麻,各種福利獎金照拿,比我們一天累死累活拿的錢還多”。
記者了解到,“提前退休”并不止“好單位”才有,在一些效益不佳的企業,“內退”比例同樣高得驚人,且職工內退后既拿不到原有工資,也領不到足額退休金,只有少量的基本工資,對這個人群來說,“提前退休”幾乎等于斷了經濟來源。
30多歲就“內退”的徐州市民楊桂芳目前以擺地攤為主要謀生渠道。她說:“內退之后一個月就幾百塊錢,這些年做過家政、賣過小吃,現在擺地攤,家里收入夠用。再熬一兩年就到退休年紀了,到時候可能就不干了。”
有數據顯示,在我國不少省份,提前退休、“內退”等比重高于10%,少數省份甚至高達20%。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幫助辦理提前退休成了“產業”,只要送錢走關系就能順利獲批。
制度屢屢被鉆空子
根據我國現行規定,男性60歲退休、女干部和科技人員55歲退休,女工人50歲退休,長期從事特殊工種或因工致殘、失去勞動能力的可以提前退休。但在實際操作層面,這個美好初衷卻頻遭褻瀆,提前退休制度屢屢被鉆空子。記者調查發現,其中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現行政策法規不完善。盡管勞動部門對提前退休原則做了規定,但并未跟進出臺具有權威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政策和規定。鎮江市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很多單位存在提前退休現象,就算有些違規操作,人社局也難查實,更難改變這一現象。
第二,部分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以“退二線”政策騰挪崗位。記者采訪發現,這些單位大多工資福利待遇較好,尤其是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江蘇某卷煙廠一位職工告訴記者,想進來的人很多,基本都有關系,來了總得有點事情做。“老職工提前退休,不用干活,各種福利待遇不會少,又給有門路的年輕人騰出了位置,這是雙贏。”
第三,部分效益較差企業希望以提前退休“甩包袱”。長三角地區一家瀕臨破產的國營老廠的負責人坦言,千方百計讓職工提前退休,就是希望減少工資和保險福利等支出,實現減員增效的目的。記者采訪發現,一些地方政府對企業這種行為非但不正確引導,還大開方便之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提前退休之風。
第四,部分職工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希望能從效益差的企業里“脫身”,形成了“提前退休”的“買方市場”。已經提前退休3年的南京市民李建華告訴記者:沒退休的時候,一個月1000多塊錢,現在退休了,還是1000多塊,而且自己歲數也不大,再找點活干,一個月起碼有兩三千元收入,所以當時找關系托人,“送了不少禮才退下來,但這也值”。
此外,近年來隨著事業單位改革深入,也有一些事業單位職工擔心政策變化影響未來退休制度,很多快到退休年齡的人開始尋求提前退休,以求獲得保障。
第五,在一些地方,提前退休成為權力尋租手段。復旦大學社科部副教授邵曉瑩說,這一現象使個別地方對解決提前退休亂象缺乏積極性,甚至形成扭曲的社會氛圍,將“想提前退休就要送禮找門路”變成“規矩”。在湖北襄陽,一個號稱有哥哥當勞動局副局長的騙子,短短3個月就騙了10多個人20余萬元,其招數只有一個:可以幫辦提前退休。
加強管理勢在必行
有關專家認為,保障符合條件的職工提前退休十分必要,但在我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重,養老金負擔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亟待堵住違規提前退休的口子,因為提前退休現象普遍存在,就意味著大量職工要提前領取退休金,這將大大增加養老金負擔。
提前退休也暴露出社會不同階層人群間的矛盾,且可能持續激化。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我國養老金繳費率達到員工收入的28%,這個數字明顯高于不少發達國家,但退休后工資僅能達到退休前工資的41%,這個數字卻遠遠低于大多數國家60%的標準。
“盡管數字反差巨大,但仍有很多人愿意提前退休,表明目前養老體系在不同性質單位、不同效益企業中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蘇州市人社局一位干部的話一語中的。
有群眾反映,同樣是“提前退休”,公務員、事業單位、壟斷大國企等單位收入較高,而普通百姓卻為微薄的養老金收入發愁,這種分割的養老體系深為老百姓詬病,“提前退休”后產生的巨大落差或將加深這一矛盾。
另外,很多提前退休人群選擇再度就業,他們既擁有很強的勞動能力,又吃著養老金的“飯”,并在一定程度上爭搶就業崗位,勢必造成與新就業人群之間的矛盾,進而引發更多人、尤其是青年群體對現有政策、制度的不滿。
專家認為,養老制度調整確實很難一蹴而就,但改革勢在必行,提前退休這一制度必須嚴格規范。
邵曉瑩說,在政策法規上要有更明確規定,對相關部門和企業要有更細致的考核和懲罰機制;還要加快機關企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步伐,逐漸改變因為所在單位不同而造成養老金收入差別巨大的現實,從根本上解決這一暗藏社會隱患的民生問題。(記者 劉巍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