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聚焦上海農民的生存現狀:人員流失可能導致菜荒

                2013-11-02 09:20 來源:新民周刊

                  這群滿面塵灰十指烏黑,操著外地口音出現在菜場的農人們,來自何方,又去向何處,偌大的城市里,他們棲身在哪里。

                  在都市生活中,他們是一個被人們的視網膜自動過濾的群體,當菜場中的泥濘與嘈雜遮蔽了人們的感官,當菜品的價格高低、新鮮與否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沒有人再去留意,這群滿面塵灰十指烏黑,操著外地口音出現在菜場的農人們,來自何方,又去向何處,偌大的城市里,他們棲身在哪里。

                  然而,與之相關的另外一個詞卻一直頗受關注——“菜籃子”問題,每隔幾年,它便以“姜你軍”、“蒜你狠”、“豆你玩”等各種形式卷土重來。

                  是時候讓我們重視這群從內陸農村,背井離鄉來到上海的“農民農”們,和他們的實際生存需求了。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日前發布的課題報告《都市莊客——城郊“農民農”群體的邊際生存與發展對策研究——基于上海的實證調查》(以下簡稱《“農民農” 調查》)中,他們有了一個與農民工相對的名字——“農民農”。

                  “隱居”上海

                  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 如果沒有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學生們的帶路,人們不會注意到,在上海閔行區塘灣鎮蓮花南路旁如蔭碧樹的掩映下,有一座座低矮的棚戶,沿著一條支路走,鋪滿碎石和煤灰的道路,和柏油鋪就的主干道路不露痕跡地完成了交接,我們所熟知的城市忽然變了樣,原來,這里“別有洞天”。

                  眼前的景象,儼然一座位于內陸鄉間的村落,農田仿佛一塊塊舊手帕被雜亂攤放,橫七豎八,既不整齊,也不廣袤。河里的死水漂浮著藻類植物腐敗的味道,穿梭于水溝與肥料堆之間尋尋覓覓的,是一群滿身污穢的雞鴨鵝狗和幾個未及總角的孩子。 這些與之前看到的公路,不過一排樹木和一座土墻的距離。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在接受采訪中表示,多年來自己一直帶領學生們致力于對郊縣農民的研究,在調查的過程中逐漸發現,上海的外來農民群體很大,占到了上海農業全行業從業人員的41.6%。之所以將這一群體列為重點調查對象,并取名“農民農”,是因為四年前的一次偶然。

                  “當時學院里一位叫李露萍的大一學生,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志愿者家教項目,為貧困家庭的孩子提供課余的義務家教服務,因而結識了就讀于閔行區塘灣民辦小學的陳剛。陳剛當時上小學二年級,因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動手術落下了一些課。”

                  到陳剛家里補課,是李露萍第一次走進農民農的家中,雖身在上海,可眼前迥異于城市的生活環境使李露萍感到震撼,并開始對這種“外來務農人員”的群體開始小范圍調查。

                  一年前,華東師范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農民農”課題組正式成立,針對“農民農”群體的第一次大規模深度調查也開始了。同行的課題組成員姚冠華告訴記者,在一年的時間內,小組成員共走訪了上海市7個郊區區縣,回收了1253份有效問卷,完成深度訪談58位。基于這些豐富翔實的取樣,課題報告《“農民農” 調查》出爐,并將參加今年的“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系列科技學術競賽。

                  棚戶人家

                  在一小畝郁郁蔥蔥的青菜地旁邊,記者找到了一戶方姓農人。方家兒媳石學燕是一位約30歲的年輕婦人,她告訴記者,自己的丈夫是在外面開車的,大女兒上小學二年級。因此,自己平時只和小女兒及婆婆一起生活。當記者提出可否進屋看看他們的住處,石學燕顯得有些不太情愿,直說屋里太亂,怕惹人笑話,后來又推說小女兒正在里面睡覺。

                  “我們在這里包下了一畝半地,除去我們住的這塊地方,能種的還有一畝多,現在地里主要是蘿卜和花菜。”站在自家的棚戶旁邊,石學燕這樣告訴記者。說話間,石學燕的婆婆走出了“屋子”(其實是臨時搭建的棚戶),矮小精瘦的老太,今年73歲,老家在安徽。老太說不出自己具體的名字,只記得娘家姓陳。與之前兒媳的扭捏不同,得知記者的來意,陳老太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屋,并把自己的住處,向記者介紹了一番。

                  “這是我兒子和媳婦住的。”陳老太指著最近的一間棚戶告訴記者,又指了指旁邊兩間:“這里我平時和一個侄子住,那一間是鄰居的,他們夫妻倆是這一片的教會負責人。” 半畝不到的一塊地方擠滿了一座座以竹子為樁,并覆蓋塑料、氈布等等材料搭起的棚子,有的給人住,有的用來養雞和鵝,比之傳統意義上的農家小院,這里的空間要狹小得多,“建筑”也更簡陋隨意。

                  在此次采訪之前,曾有一位課題組的學生向記者提起,在他走訪的農戶中,有一戶曾遭遇火災,棚戶因為材料易燃,被燒成了灰燼。上海城郊各鄉鎮有明確規定,禁止農戶在農田邊進行違規搭建。“住別的地方離菜地太遠了,種地就是要在地邊上守著。”陳老太說。

                  記者問到前幾日上海的臺風及暴雨是否影響到他們的正常起居,石學燕的回答是:“臺風沒事,刮不倒我們的房子,大概是因為搭得比較矮吧。前幾年臺風比較大時,生產隊都來人通知了,讓我們去鎮上一個老年活動中心避一避。”

                  最里面的一間棚戶,被陳老太叫做“活動室”,是住在附近的幾戶基督教徒每日禱告的地方。活動室大概10平方米左右,除了墻上一幅褪了色的基督教掛畫,和地上幾個疊在一起的塑料椅子外,這里別無他物。

                  陳老太喜歡向身邊人傳播她信奉的基督教義。她告訴記者,自己信教有二三十年了,自打老伴去世后就開始信。“我媳婦自打嫁過來之后,也跟著我一起信了。”

                  陳老太告訴記者,自己帶著兒子來上海租田種已有近20年。“剛到上海時,人生地不熟,找不到教堂做禮拜,我兒子就騎自行車帶著我滿街找,后來終于找到了,現在這附近信的人多了,一到周日就一起去。不過這幾年,我兒子倒是不跟我一起去了,他在外面開黑車,起早貪黑,只有媳婦陪我。”

                  除了皮膚有些粗糙外,石學燕的言行舉止其實與城市年輕人無異。10年前,這位老家江蘇的農村女孩來到上海打工,經人介紹嫁給了方家的小兒子。石學燕原本已經擺脫了農民身份,來到城市變成打工妹,如今又重新成為了一名農婦。不同的是,在自己的老家,家家務農的大環境使她心中坦然,而在上海,這個身份卻有些與城市的基調格格不入。

                  “我不會種地,以前在老家也沒種過,這地里的東西都是我婆婆種的,我不懂,搭不上手。這些菜要賣時,都是菜販來收,我婆婆跟他們打交道,我不知道多少錢一斤。”在采訪的過程中,石學燕似乎總是想特意拉開她與“農民”的距離。

                  關于孩子上學的問題,石學燕表示,這附近幾所民辦小學都可以就讀,大女兒已經上二年級了,當年孩子入學只要提供父母身份證和一家人的居住證就可以。“聽說今年查得嚴了,上學的話父母還要有社保卡。社保只有在企業打工才能交,所以我想,等明年小女兒要上學時,我就出去打工。反正家里的地也是婆婆一個人種。”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