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首批房奴,現在的新房奴面臨的壓力更大,收入提升也具有無法確定性。CFP 圖
張明星選中了德加公寓的一套房子,71.2平方米,總價18萬多元。首付一成,他沒有“啃老”,全是向朋友借來,“那時人還比較單純,沒有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好借”。
張明星感慨,當時的開發商“太好了”,2個小時把一切手續辦好, “首付一成,求著人買,因為沒有人買。買房后一個星期就給了三證,還送到了我辦公室。”
德加公寓位于杭州城西,內中一幢幢紅白相間的多層小樓,間以片片青綠草木,顯得格外美麗。
1999年底,張明星以2600多元/平方米購買了該小區的一套房子;十余年過去,如今這里房價已漲到每平方米2萬多元,幾乎翻了10倍。
張明星這一批在世紀之交時買房的人,被稱為首批房奴。他們貸款期限多為10-15年,按正常還款節奏推算,如今正處于集中清貸期。在這個擺脫房奴身份的節點上,他們再次被輿論聚焦。
實際上,首批房奴購房時,房價絕對值很低,物價也不高,購房后又趕上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致收入倍增,因此他們很快便從壓力中解脫,還有很多人提前還貸。如張明星早在2002年就提前還貸,此后又多次購置房產。
從“房奴”到“房產投資客”,這是一個頗為勵志的故事。人們對首批房奴的聚焦,多少有些羨慕和嫉妒。
但在現在這個房價和物價高企的時代,面臨巨大壓力的新房奴,要像首批房奴一樣早早翻身,頗為困難。
“當時買房偷偷摸摸的”
盡管在此前就零零散散出現了個人按揭買房,但人們多把世紀之交時的個人按揭購房者,稱為中國的首批房奴。
1998年,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要求從當年下半年開始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自此,在中國實行半個世紀的福利分房制度,被徹底終結。
《通知》出臺后,呂文東所在的北京某研究所還有100多套房源,于是進行了最后一撥福利分房。
呂文東排在200多號,沒有搭上福利分房的末班車,次年不得不在商品房市場上買了房。
此時,買商品房的人已逐漸多了起來。大部分人買房為自住,尚意識不到可以作為一種投資,“否則借錢也要買好幾套了”。2000年在北京買房的張明芳認識一個朋友,當時到處買房,以至于他妻子追問是否外面養了“小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