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上海市民30年交通變化 從3小時通勤縮短到1小時

                2012-11-03 10:30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用官方的說法,上海交通在過去十年里變化巨大,基本兌現了當初“暢達、安全、舒適、清潔”的承諾。在上海過去的經驗中,既有巨大成就,也有些許遺憾

                  談及中國的交通問題,同濟大學交通運輸管理系教授楊曉光對《中國新聞周刊》評論稱:“城市交通是‘天大的小事’,如果全社會不能對此給予重視并尊重其科學性和專業性,簡單為之的話,中國的城市交通就像溫水煮青蛙,大家都在煮這只青蛙,慢慢就煮死了。”

                  而上海近30年的經驗是,在城市化高速擴張的同時,煮青蛙的水卻為慢熱,并時有下降,所以青蛙至今保持著活力。那么,上海的“水溫控制”,至少做對了一些事情。

                  2002年,《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正式公布,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本交通白皮書,也是當時上海市政府對公眾的承諾。十年之后的今天,2002版白皮書到期,而上海交通的變化之大,已“不可以道里計”。按照官方的評估,交通白皮書上的承諾——“暢達、安全、舒適、清潔”,基本已兌現。

                  30年代的路,90年代的車

                  現年77歲的徐道鈁先生,是上世紀80年代上海交通規劃的主要制定者之一。他的工作室所在的漢口路、四川中路路口,及其附近的數個街區、數十條道路,歷史上只進行過有限的改善,基本保持著百年前的大致風貌。

                  上世紀80年代,徐先生擔任上海市規劃院負責交通的總工程師時,面對的也是一樣的道路風貌。當時地下沒有軌道交通,天上沒有高架,地面上也沒有較大容量的干道。這是一個30年來少有變化的老城。

                  歷史資料顯示,1949年上海的城區面積為81平方公里,人口400余萬。市區以南市華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塊地區為核心,覆蓋今日黃浦、靜安、徐匯三區的大部。其中,南市的街區形成于1840年開埠之前,當時以步行、馬車和船運為主要交通工具。直到今天,以城隍廟為核心的上海老城廂,道路最為狹窄擁擠,大部分路段都不具備機動車通行能力。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路網形成于20世紀初,馬車時代向汽車時代轉型之時。

                  上述三大區域因為歷史原因自成體系,而相互隔離。直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中心城區(指今日內環以里約100平方公里)的斷頭路、丁字路依然常見。而此時, 城區面積已經擴長了一倍有余。主要是以浦西城區為核心向南、西、北三個方向“攤大餅”。這種城市擴張方式已備受指責,但在資金普遍匱乏的計劃經濟時代,“攤大餅”是必然選擇,因為它便宜。

                  當年,上海能用于改善自身交通條件的資金很少。要將中心城區的道路拓寬,或挖地鐵,或建立衛星城并打造快速交通干道,其所需資金是天文數字。因此,更符合當時的經濟能力選擇,自然是沿著城市邊緣擴張城區,并延長原有的公交線路。

                  但問題在于,城市向外“攤大餅”的過程中,大量建造的都是居民居住區,他們仍然要回到中心城區就業,或在市中心換乘才能上班。于是,至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在高峰時期的公交運輸已達到超飽和,中心城區路面嚴重擁堵。當時媒體的說法是“30年代的路,90年代的車”。

                  1986年,以自行車為主要出行工具的上海人占30%以上。不少人寧可騎三四十公里自行車也不愿去“擠公交”。“非”“機” 混行,使機動車的通行能力更受限制。徐道鈁記得,最慘的時候,中心城區平均車速為每小時5公里,和步行一樣,而且車上還擠得一塌糊涂。

                  高架道路只是抗生素

                  1987年,廣州人民路高架路通車,那是當時現代化城市的地標之一,給了全國的城市規劃、市政管理者不小的刺激。上海有關方面也曾希望在擁堵無比的西藏路上空造一條高架路,緩解地面的壓力。

                  徐道鈁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說:“我對修高架是心存顧慮的。”但迫于實際的交通壓力,徐道鈁曾主持規劃了上海市高架汽車專用道的系統方案,規劃于1985年完成。回憶往事,徐道鈁說,這個高架系統也是當時條件下不得已的辦法,“因為有副 作用,有點象我們治病,雖然知道抗生素有副作用,但不得不使用,因為能救急。”

                  時至今日,上海中心城區的高架道路總長不過100多公里,僅占該地區道路總長的十分之一,卻承擔了30%以上的車流量。

                  它的核心,是環形中有一個十字,因此路網體系對各個方向的車流都能分解。后來上海建成的中環、外環,都是以中心十字為基礎,擴大了這個網絡。上世紀90年代以后,全國各地興起的城市高架道路,不少是在擁擠路段上空修高架道路以期望緩解交通,高架之間未成系統,結果無異于在天上造了一條狹長的停車場。

                  即使是上海,也經歷過類似的尷尬。一位開車近20年的出租車司機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我記得清清楚楚,延安路高架通車的時候,新聞里講能15年不堵車。結果那個月底就堵上了。”當時,“申”字型高架的中心點,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的交匯處尚未完工通車,使延安路東段車流只能向地面疏導,自然被紅綠燈堵了上來。

                  1987年,即高架規劃完成的第二年,上海就開始將主要干道拓寬,之后是1992年的次干道拓寬。徐道鈁說,這也是不得不做的,實際是在還歷史的舊賬,將租界、南市華界、以及鐵路造成的分割打通。

                  習慣用東南西北指示方向的北方人,初到浦西生活時,都會對上海歪歪斜斜、像麻花一樣扭來扭去的道路感到頭痛。但時間長了,尤其是開上一段時間的車后,大家也都承認,這看上去挺別扭、貌似未經規劃的路網,卻從來不會癱瘓。當高架道路上已是一片紅色指示的時候,地面上的車流總還能緩緩挪動,而且不時能找到小路逃出生天。

                  這是因為,租界時代設計的路網要兼顧人、馬車和汽車的不同需求,道路窄而密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擁有道路10公里以上。也就是說,路和路間距較近,相隔300米左右必然有另一條路。半個世紀之后,這些毛細血管一樣的支路依然功能強大。因而,浦西的原租界地區至今在整個上海交通狀況中仍是最好。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娛樂圈男神女神當道,個個生的個唇紅齒白傾國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為暑期檔頭一炮,其中隱藏著幾枚重磅炸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