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肉包鐵”到“鐵包肉”
厲明是幸運的,他的公交車肉搏戰只持續了兩年,就考上研究生,到離家不遠、同在上海東北角的復旦大學。上世紀90年代初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新單位,騎自行車半小時可以到達。后來,他借錢買了一輛燃油助動車。
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這種新型交通工具在城市里流行起來。最古董的幾款,發動引擎時需要手向上抽拉一根繩子,有點像釣魚上岸甩魚竿的動作,重復幾次才能打著火。這個設計根本不像是交通工具,而類似于工業柴油電動機。據說,早年那幾代助動車的發動機,和林業工人伐木電鋸發動機相同,所以會發出一樣分貝的驚天怒吼,冒著藍煙向前沖。
這種車從出生的第一天起,就讓交管部門頗為頭痛。究竟它應被歸類為機動車還是非機動車都很難說。當時交管部門已將摩托車定義為排量在50CC以上。因此,燃油助動車的排量大都定在49CC,那么實際速度可想而知。第一批助動車上市以后相當長的時間里,警方不再增發新牌照,于是二手牌照價格很快漲到當年價值的一倍以上。實際上,街上的助動車越來越多,終于達到以百萬計數的級別,直至日后成為蔚為壯觀的電動車大軍。
當時,小汽車尚未進入尋常百姓家,有實力花幾千元買助動車的上海人至少都是接近成功人士的級別。1995年厲明辭去公職,合資開律師事務所。他是所里最有錢的人,其標志就是擁有所里唯一一臺助動車,價值近萬元。
助動車作為交通工具,安全得不到保障是最大的問題,此外還要和警察進行貓和老鼠的博弈,尤其是過路口時要小心,因為不少路段還不允許助動車通行。最怕的是刮風下雨天,速度一快,雨霧之中厲明只能把眼鏡摘掉,靠著裸視感覺風馳電掣。路面如果有積水,或者因為雨水滲入,助動車就會熄火,凄風苦雨里重新打火是很抓狂的事情。
近十年時間里,厲明前后換了好幾代助動車。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在虹橋機場邊買了房子,辦公室則固定在外灘。從家到辦公室這段約20公里的路程,幾乎和現在地鐵2號線在浦西的路線完全重合。如果騎助動車,需要一個小時。
厲明說,想當年,年輕體力好,案子也多,就靠著助動車在上海到處跑。直到1997年,他買了人生的第一輛小轎車。與他年紀相仿的上海人,只要經濟收入依然往上走,大都在世紀之交開上了轎車。也差不多是這個時候,上海話里出現了“肉包鐵”和“鐵包肉”這一組對應的俚語。前者指助動車和自行車,后者指小轎車。尤其是談到交通安全時,這組俚語往往在一個句子里先后出現,形容雙方的抗擊打能力有天壤之別。
這是一個延續至今、極具中國特色的交通問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混流的狀況無法改變。進入21世紀,上海的燃油、燃氣助動車先后被淘汰,目前主流車型是電動車,時速達到50公里毫無問題。而他們的大部分車主已轉為城市偏弱勢的群體,尤以藍領職業者居多。
回到浦西
在虹橋機場附近置業后,厲明又搬過好幾次家。上海從1992年起,“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厲明每一次搬家,也都和城市的擴張方向、節奏十分合拍。
2000年起,他曾在浦東金橋生活五年。當時金橋還沒通地鐵,通勤只能依靠小汽車和公交車。在對地鐵的翹首以盼中,金橋逐漸成為浦東人口密度最高的居住區,房價從每平方米6000元一直漲到今天的3萬元。
厲明沒有等到地鐵開通就搬走了。從地理位置看,金橋位于陸家嘴以東,略偏北,距離外灘行車距離不過10公里。可是進入21世紀,上海已逐漸進入私人小汽車時代,在這個方向,當時唯一的延安路隧道一直是進入浦西的交通瓶頸,早期還收費。厲明開車上班仍非常吃力,需要2個小時。
后來搬離金橋,很大的原因是太太的想法。女性更看重人氣聚集、逛街方便,而當時金橋的各類配套尚未完善。厲明說,如果那會兒地鐵通了,也就不至于出行這么不方便了。
不過厲明未料到的是,2007年地鐵6號線通車后,很快就被上海市民評為最擁堵線路,其五蓮路車站還一度在高峰時限流,只出不進。這種措施一般只在國慶節之類極端情況下出現,應用于上海的高峰時段,極為罕見。
厲明搬離金橋時,上海的衛星城建設正方興未艾。2008年,厲明一家隨著時代潮流搬到了松江一處別墅。這里比他當年任教的學校更偏西南,又遠離了市中心近10公里。汽車讓人的出行范圍擴大許多,厲明終于過上了他最喜歡的美國式的近郊生活,每天開車到辦公室不過半個多小時。
不過,這樣的好日子只持續了半年。21世紀第一個十年,中國正式進入汽車時代,上海當然首當其沖。很快,厲明上班的單程時間就得需要2個小時。最終,他決定回到市中心烏魯木齊路買房定居。此時的他已近知天命之年,事業穩定,有能力支付市中心的高房價。
以他和上海的路網、各種交通工具打交道30年的經驗,厲明的判斷是,浦西中心區域的交通最好,因為這里的道路網路密度極大,主干道和次干道之間還有大量的支路,像毛細血管一樣。它們雖然窄,但從來不會像高架道路一樣癱瘓,總能夠慢慢地向前走,司機也不會感覺過于煩躁。
而地下,密集的軌道網絡已經建成。更多的時候,厲明干脆不開車,因為地鐵往往比開車更快更準時。他的錢包里,總放著兩張交通卡。小汽車反而成為出行的備選方案。
身為律師的厲明還有另一個身份:上海市民盟成員。十年來,他已經參與了十幾份推動公共交通的建議案。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