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信用是依據于各種人際關系建立起來的信用形式,如依據血緣、親緣、業緣等人際關系建立起來的信用關系。調查顯示,2011~2012年度人際信用指數也比上年度有所上升,由上年度的67.8分提高到68.0分。
與2010~2011年度相比,中國政府公信力指數在中國信用小康指數的三大單項指標中升幅最高,而從2005年至今的走勢看,中國信用小康指數雖然一直在低位運行,但“政府公信力”這一單項指標卻在“原地踏步”了2年、“小步前進”了4年后,在近兩年呈現出“步伐加大”態勢。
《小康》調查顯示,公眾對于政府信用的總體評價居于中等偏上。在建設政府信用最緊迫要做的事情中,35%的受訪者選擇了“政府工作人員樹立政府為民的思想意識”,23.9%的受訪者選擇了“加強廉政建設”,13.8%的受訪者選擇了“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10.9%的受訪者選擇了“堅持依法行政”,9.4%的受訪者選擇了“提高公共服務水平”,5.7%的受訪者選擇了“提高行政效率”,還有極少數受訪者選擇了“建設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過半受訪者評價政府信用時看重“知情權”
誠信政府的特征,除信守承諾、履約率高、依法依規辦事、公共形象好、投資者滿意度高、經濟開放度高、經濟發達外,還有個重要因素——政務公開。
哪些政府行為或政府官員行為會影響公眾對于政府信用的評價?《小康》調查顯示,53.5%的受訪者認為“政府行為透明度不高”對政府信用影響最大,接下來才是“官員和公務員的腐敗行為”(44.6%)、“弄虛作假”(34.2%)、“政策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31.0%)、“官員和公務員責任意識淡漠”(25.4%)等。
較以往不同,如今政府信息公開程度和真實程度,已經超越了政府職能的執行力度和負責任程度,而成為影響公眾評價政府信用的最重要標準。這說明在信息化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公眾對知情權的要求越來越高。
“這充分體現了老百姓對于知情權的訴求。”北京工業大學社會學系教師鞠春彥博士分析說,“老百姓認為‘政府行為透明度不高’對于政府信用會有影響,說明老百姓雖然也會對政府工作有不滿意的地方,但總體來說,他們還是相信政府的,他們相信政府能做事,所以才會要求有知情權,希望知道政府到底怎樣去做了,以及把事情做成了什么樣、進展如何,等等。而對于政府來說,把事情做好了,并且讓老百姓知道自己所做的工作,將大有可為。”
在提高透明度方面,外交部進行了很多嘗試。2003年9月6日上午,35名關心中國外交事業的公眾走進了在外界看來相當神秘的外交部,此后外交部先后舉辦了19次具有較大規模和影響的公眾開放日活動。有學者觀察到,在李肇星(2003年至2007年任外交部部長)任內,外交部的形象和功能開始慢慢地發生著變化。李肇星是第一個通過網絡與網民在線聊天的部長。2004年1月19日,外交部還首次解密了第一批近1萬份外交檔案。
主動的“透明”,讓外交部的信用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在去年和今年的《小康》“政府信用榜”中,外交部均排名第一。
四成人認為
中國社會整體信用環境“有好轉”
《小康》對包括政府、企業、人際等因素在內的中國社會整體信用環境進行的調查發現,公眾普遍對中國社會整體信用環境給予“中等”評價(44.4%),還有21.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社會整體信用達到了“較好”(14.7%)甚至“很好”(6.7%)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公眾對于中國社會整體信用環境的評價中,同樣有21.4%的受訪者給予“好”評,但是認為“較好”的受訪者比例比今年的高,為18.8%;認為“很好”的受訪者比例比今年的低,為2.6%。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