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頻道 > 深度 > 正文

                香港的“強積金”養老制度 爭論演變尚在進行

                2012-07-30 09:23 來源:南方周末

                  2010年12月1日,香港,一位78歲的老人(左)在籠屋外乘涼。 (CFP/圖)

                  2010年12月1日,香港,一位78歲的老人(左)在籠屋外乘涼。 (CFP/圖)

                  末代港督曾經提出過一項類似于大陸養老保險的“老人金”計劃,但香港78位學者聯名登廣告反對。

                  強積金模式中,錢在個人賬戶里,每個人的錢一清二楚。工作時存多少,退休時拿多少,每一代人都只管自己。

                  港府雖然選擇了不同于世界絕大多數地方的模式,卻保持了多元的開放選擇,并且始終在推動強積金從“半自由”到“全自由”。

                  有沒有一個完美的制度,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的養老問題?

                  答案當然是沒有。不過,這并不妨礙人們不停地探索。香港,作為全世界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一直是積極的探索者。

                  最終,香港做出了一個不同于世界大多數地方的選擇——在全港推行一個被稱為“強積金”的制度。目前,全球實行這一制度的,除了香港,便只有新加坡和智利。

                  從2000年至今,這一制度實施已有十一年多,而爭論從未間斷,演變也尚在進行。

                  殖民政府的籌碼

                  “如果當時選擇了‘老人金’制度,香港就等于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

                  據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梁祖彬介紹,在實施強積金制度前,香港只有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口有退休保障。這些退休保障安排包括公務員和學校教師的法定退休金和公積金,以及雇主自愿為雇員設立的退休計劃。

                  普通人只有兩個福利政策可以享受,一是綜援(類似內地的低保,每月為1000港元),二是“生果金” (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實施的一項高齡補貼,也是每月1000港元左右)。這兩者都需要一定的條件。

                  社保制度的缺失,讓率先進入老齡社會的香港面臨巨大的養老壓力。自上世紀1960年代起,討論始終未間斷。

                  其中爭論最激烈一次在1994年。彼時,香港正處于回歸前夜。中、英雙方正就1997年香港回歸的種種事務進行著拉鋸談判。香港科技大學教授雷鼎鳴回憶,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大勢已去,手上可用的牌已經不多。為籠絡民意,增加談判籌碼,1994年初,末代港督彭定康突然使出一招“狠棋”,決定在香港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這個計劃類似于大陸現在實行的養老金制度,在當時的香港被稱為“老人退休金計劃”(市民們簡稱“老人金”)。其核心理念是“現收現付”(即國際上流行的“as pay as go”)——市民們從1994年開始供款(供款由雇員、雇主和政府三者分攤),退休之后,每月即可領到一筆錢。而在當時就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則無需供款,每個月直接可領到3000港幣。

                  【相關鏈接】世界主要國家養老制度

                責編:安文靖
                0
                我要評論
                用戶名 注冊新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專題推薦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男神來襲,哪款才是你的菜?

                娛樂圈男神女神當道,個個生的個唇紅齒白傾國傾城...

                5月影市前瞻

                5月影市前瞻

                五月影市作為暑期檔頭一炮,其中隱藏著幾枚重磅炸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