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吹響集結號
這兩天,浙江大學校長楊衛用筆記本電腦玩牌的圖片在網絡暴紅。大學校長當然能玩牌,可不該在以“如何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為主題的“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大學校長論壇”上玩,更不該在香港城市大學原校長張信剛正精彩演講時玩,連基本禮儀都不懂,連對同行起碼的尊重都沒有,如何弘揚中華文化?如何當一個校長?如何成為知識分子?
楊衛校長電腦玩牌的例子,并不能為拉塞爾·雅各比的憂慮提供佐證。大學校長也許有一定的專業背景,但其職業身份主要是學術官僚,所以,這樣的校長不在考慮之列。
然而,大學、研究所、媒體、出版社,這些知識分子(或中性詞“文人”)扎堆的地方,在拉塞爾·雅各比寫作《最后的知識分子》的時代,作為一個群體從公眾視野中集體撤退和消失,也是不爭的事實。其中既有機構將知識分子原子化的因素,也有“波西米亞”或“哥利亞德”精神傳統自我萎縮的原因。
不過,拉塞爾·雅各比沒有預見到今天這個網絡時代,尤其是互動性、即時性、傳播力更強的臉書、微博等社交工具的興盛,為知識分子再形塑提供了嶄新機會。網絡吹響集結號,學者、教授、專家、記者、律師、導演、編劇,還有機關、事業單位的官僚和雇員,從校園、書齋及各自的工作單位與場景中抽身,在網絡天地組建新的共同體。
在這個共同體內,他們運用專業知識分析評判社會問題,為不公正鳴不平,給弱者以撫慰和力量,為真相和真理、為觀念和思想不惜對抗強權,不惜與論敵或朋友爭論得面紅耳赤。哪怕只是轉發一個揭示真相、批判謊言的帖子,哪怕只是吶喊助威,這些為網絡也是為社會而義務“打工”的人,都可稱得上當代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的發言也是行動和介入,他們的影響力有大有小,自身也有很多毛病,但真正的知識分子,永遠要為思想而活。
那么,今天的知識分子在哪里?在網絡,在社會,或者,在網絡化的社會和社會化的網絡,這就是答案。 (晶報 李鴻文)
許多“知識分子”是互聯網的積極使用者。但令人感到可惜的是,少數“知識分子”在微博世界失去了誠實、斯文和善良,利用微博散發謊言、流言、讒言、昏話,甚至是破壞社會安定、破壞社會穩定的謠言。“知識分子”原本應是宣傳社會良知的楷模和社會穩定的基石,然而,微博世界中的這些“知識分子”早已不是如此。所以,取消“知識分子”身上不應有的特殊光環,取消“知識分子”是特種人群的超法律社會待遇和社會優越感,是構建新形勢下中國新型人際關系的必要步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