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峰時刻
毫無疑問,青島小哥畢華德,一生中最光輝的歲月,便是一手創刊半島都市報。至于報業傳奇畢華德早年故事,一直有多個版本,但是青島小哥,顯然是畢華德的社會起點。
當然,與其他青島小哥不同,畢華德身上有點文藝青年的味道,所以他選擇了做通訊員。“他經常會提起,哪個村書記誰誰都很熟,以前采訪的時候,怎么怎么樣,還能講出哪個村以前的一些掌故。”《都市便民報》一名中層說,這應該是當年畢華德做《大眾日報》通訊員時打下的底子。
隨后十年間,畢華德一路上升,做到《大眾日報》青島站站長的位置。
山東,這個在沿海具有明顯強勢政府特點的省份,對于省內第二重鎮青島,由于其特殊經濟地位以及影響力,管理上多少有些放權。
與此對應的是,作為山東平面輿論喉舌,大眾日報集團在青島的拓展戰略一直不算順利,在山東一家獨大的大眾日報集團子報《齊魯晚報》,屢次試圖突破青島,均未如愿。然而,這卻給了畢華德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機會。
“最初,集團應該也沒有抱太大希望,創辦《半島都市報》,幾乎相當于整個承包給畢華德,一年交200萬。”熟悉相關內情的大眾日報集團中層回憶。
1999年8月,《半島都市報》創刊,畢華德擔任社長。幾乎白手起家,畢華德憑借對于青島的熟悉和敏銳的商業敏感度,再加上青島小哥式的野蠻擴張,終于打出了一片天地。
三年后,半島都市報的廣告額已經達到了1.5億元。畢華德,也名聲鵲起,在中國新聞界一度有過“南有程益中,西有席文舉,東有畢華德”之說。
跟其他兩位因都市報興起而名揚天下的報業傳奇一樣,畢華德是一個時代造就的英雄。只是,畢華德從來都不是一個有完整辦報理念的報人,他更像一個洞察商機的商人。
翻看早期的《半島都市報》,一版版的都是各種廣告,半島新聞的整體格調,也完全以迎合市民口味為準則。這正是早期都市報崛起的根本,吸引大眾、服務大眾。然而,畢華德在半島都市報的輝煌中,也逐漸過度膨脹。早期與大眾日報集團的松散合同,也給了畢華德巨大的輾轉騰挪空間。
“整個報紙就是他家的,他兒子一度也出任《半島都市報》經濟部主任。”《半島都市報》創刊人員介紹。同時,最初200萬的任務合同,也給了畢華德巨大操作空間。
“耗資巨大的半島大酒店等一系列其他產業投資,老畢應該(通過)合法渠道,轉移了不少報社資產。”熟悉半島內情的一名當地媒體高管表示。一個事實,《都市便民報》刊號,原濟南市的便民報,也是在畢華德被迫離職前,在半島時已經弄到手。
“集團要派誰來,怎么還沒給我打招呼?再不報到,我就扔他到海里喂魚。”畢華德在半島鼎盛時期,流傳最廣的一個段子。“除了大眾集團的主要領導,其他副總編,他根本不放眼里。”《半島都市報》一名現任中層回憶說。
過度膨脹的畢華德,在半島最終的結局,是2005年突然被離職,那一天,正是中秋節。
敗局
關于畢華德的“被離職”,同樣有著版本各異的江湖傳言,只能截取諸多知情人印證的說法。
“那個中秋節,集團派人跟畢華德談話,就在報社,他本人的辦公室,據說當時政法機關也派出了相關工作人員,就在隔壁。”一名熟悉畢華德的知情人表示,軟硬兼施下,畢華德才最終不得不離職。
事實上,畢華德離開后,再辦都市便民報,多少有些賭氣的成分。更為致命的是,畢華德一直沉浸在半島都市報的輝煌當中,既沒有關注資本時代傳媒運作的金元戰術,也沒有及時調整辦報方向。
參與創刊的一名《都市便民報》中層透露,創刊時,大家辛苦地畫版,做草樣,一個月只有三百塊錢。
“沒有發行,開始的時候是張周報,每到發行的日子,記者都要去報攤,求人家幫忙賣下,不收錢的,有時候都是一趟公交車坐到頭,然后,記者一路走回來,看看有沒有新聞可以寫。”一名創刊編輯描述最初的艱辛。
據創刊人員回憶,好多采編員工,創刊時,都是睡在報社,幾張門板便拼成了床,白天再放回去。
“不得不說,老畢當時還是有相當的號召力,但是,很明顯,這不是這個時代辦媒體的創業方式。”青島一家平媒總編輯表示。更嚴重問題是,都市便民報,幾乎完全照搬了半島都市報的版面安排,在這個都市報日漸衰落的時候,做了一家全市擁有四五份同質類媒體的報紙。
“2007-2008年,畢華德一直要求做貪官,每期都要有,理由是老百姓愛看,好幾年前的貪官都被翻出來報道。”《都市便民報》一名中層表示,當年經常在《半島都市報》頭版刊登一首莫名其妙的小詩的文藝小哥畢華德,這些年并未改變其辦報隨意性大的特點。
與之相對應的是,畢華德完全照搬了半島創刊時代的媒體運作模式,試圖以熱點新聞吸引讀者,同時樹立權威,吸引廣告投放。
只是,與半島創刊時只有《青島晚報》一家瓜分市場蛋糕不同,目前擁有《半島都市報》、《青島早報》、《青島晚報》以及《半島都市報》旗下專門針對《都市便民報》的同類競爭報紙城市信報,《都市便民報》擁有的空間幾乎完全被壓縮。
《都市便民報》中層透露,2010年,在醫藥廣告刺激下,《都市便民報》一度實現盈利,一個月廣告能有200萬元。這曇花一現的幾個月時間后,2011年醫藥廣告被限制,都市便民報陷入絕境。“廣告很少,就是有軟文,一個版,也就是5000塊。”《都市便民報》員工透露。
最終,資金陷入絕境的畢華德,抵押了自己的新泉礦泉水廠以及印刷廠,銀行借貸的數千萬,也還不起利息了。
“據說魯商集團出價9000萬,要收購報紙,但畢華德認為值2個億。”知情人透露,最關鍵的可能還是,畢華德并不愿意放棄報社控制權。
不做大哥好多年
畢華德一直沒有放棄報紙,為了這張報紙,他賭上了一切,甚至不惜借高利貸維持。只是,青島再也不是那個青島,江湖也不是那個江湖。
《都市便民報》老員工回憶,創刊沒多久,報社因為刊登了青島一家公司薪酬問題糾紛的報道,曾經被打砸。
“那個報道出了,第二天下午,直接有三輛車,堵住報社門口,下來的都是黑衣制服的青島小哥,領頭的跟畢華德談了幾句,話不投機,直接砸了報社。”報社一名親歷此事的中層說,當時,采編好多人都蒙了。
知情人表示,這件事多少還是提醒畢華德,作為一個掛靠協會、幾乎完全民營的報社,都市便民報弱不禁風。
已經胖得看不到腳尖的畢華德,也已經成為“老畢”,不復當年青島小哥風光。
2010年底,逐漸靠醫藥廣告積聚了一點元氣的《都市便民報》,再次受到意外打砸。
“應該是當年11月25日,因為報道了一家全國性私營醫院的問題,該醫院也是帶領一幫人沖進報社,跟畢華德談著就吵了起來,后來就發展為動手。”親歷員工回憶。
這次沖突中,一名記者厚厚的棉衣被砍刀劈破,身上被劃開了巴掌長的傷口。“這個事件,也算是《都市便民報》的一個轉折點,此后的醫藥廣告,已經不是那么給力,直到政府政策影響,完完全全消失。”一名伴隨《都市便民報》成長的報社中層分析說。
青島一家媒體高管透露,畢華德在青島從事媒體多年,跟政府諸多部門關系還算不錯,不然這家幾乎是純私營、員工多數連合同都沒有的報社,也撐不了這么久。
憑一己之力撐起一家報社的畢華德,隨著資金鏈的緊張以至于斷裂,連政府部門的贈閱報紙,也已停止一年有余。沒有過硬的靠山、關系網絡逐漸無法維護的畢華德,逐漸陷入絕境。
報社員工回憶,后期的畢華德越來越小心,一個車禍的社會新聞,因為地點發生在青島一知名電器企業東門而撤稿,記者還被畢華德大罵一頓。
“你寫的都是屁,都是屁。”報社中層回憶,罵人甚至動手打人,一直是畢華德作風。專斷獨行、暴君統治,一直是貫穿畢華德報業生涯的主要特色以及管理方式。顯然,這種都市報黃金十年中的強人特色,在目前報業早已落后,也消耗掉畢華德最后一點人脈。
“任人唯親,完全憑自己喜好,最終報紙優秀人才走了一大批。”一名中層回憶,因用人不當,《都市便民報》最后的家底兒終于被折騰掉了。
“公平地說,老畢還是很仗義的,有一點才能,他都會給予重用,很多人的離去,他也是最后才知道。”一名接近畢華德的報社員工說。
“去年,我丈母娘生病,本來我去找了一家醫院,后來老畢聽說了,直接電話我,告訴我那家醫院不好,主動幫我聯系青島一家知名醫院,當晚簽版到兩三點的老畢,第二天早晨8點準時在醫院門口等我們,一路手續包括塞紅包,都是老畢指點的。”報社員工回憶起這名暴君式的社長,依然不乏溫情。
“他不是故意失蹤,估計是實在沒有辦法了。”更多的報社員工,即使半年多沒有開工資,依然為已經失蹤的畢華德開脫。
“我們都不是為了討薪,哪怕讓我們知道勞動關系找誰解除也好。”一名老員工有些無奈地說。
至于一代報業傳奇畢華德,也許終將像他的那些傳說一樣,成為一個傳說。畢華德,單打獨斗式的辦報傳奇,也終將在資本時代依靠團隊打天下的新媒體時代,悲情謝幕。
自此,報業再無孤膽英雄。
青島小哥,江湖再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