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南京原塑料四廠“7·28”爆炸是這座化工城市永久的痛。 (東方IC/圖)
八次批示,一場環保風暴,一刀切掉城市“毒瘤”
環保風暴的推動力是政府,阻力也是政府,實際上是“政府”斗“政府”。
一場南京市前所未有的環保風暴正在席卷這座化工重鎮。一名當地官員私下感慨,確實比較“恐怖”,這樣的陣勢以前真沒見過。
這是一場自上而下,沒有商量余地的GDP“休克療法”。南京市環保局副局長孟凡有說,2011年市委書記和市長為此做了8次批示,“批示都非常嚴厲”。
頗有喜劇色彩的是,省外的招商團隊盯上了被南京市勒令搬遷的化工企業。2012年3月8日,南京市溧水縣觀山化工園迎來了湖北松滋市長率領的招商分隊。這個遠道而來的小分隊,瞄準的就是即將從園區遷走的十多家化工企業。
老總流下“傷心的眼淚”
一切都從溧水縣開始。
2011年4月15日,央視曝光了向秦淮河偷排污水的南京市溧水縣秦淮紙業有限公司。誰也沒想到,這會成為此后南京“環保風暴”的導火索。
與很多中國故事一樣,這源于主要領導的批示。當時,楊衛澤就任南京市委書記還不到1個月。南京市紀委副書記、市督查辦黨組書記賀南南說,楊衛澤先后兩次在督查辦上報的輿情專報上做了批示。
這可能源于楊衛澤的“無錫經驗”。他在無錫擔任市委書記期間,曾大力整治太湖藍藻污染,關停一大批“五小”企業。如今的南京,更像是擴大版的“無錫風暴”,2011年南京就整改了173家企業。
市紀委的調查報告剛送上去,2011年6月3日,中國石化南京化學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化)又發生酸氣泄漏,這一事故再次引發市民和媒體的強烈關注。
隨后,南京市兩名副市長同時約談了南化總經理,要求南化清理環保欠賬。
這是中石化在南京的化工巨無霸,也是南京治污的老大難問題。南京市經信委新聞發言人蔣維勝將這次約談稱為“高調約談”,關鍵在于,這次原屬內部工作的“約談”,被官方主動通報給了媒體。
據南化酸氣泄漏事件一個月之后,南京再次“高調”,南京市政府在媒體上公布了首批173家“三高兩低(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低產出)”整改企業名單。這些企業將一律先停產,再分別處理。
這一劑“猛藥”讓很多人措手不及。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這一著十分突然,事先一點招呼都沒打,事后想打招呼也不可能了。
“以前都是各個部門自己推進,結合自己的工作各自宣傳,而這次先公布名單,一是讓社會監督,二是給企業施壓。”南京市環保局污染防治處顧元剛處長覺得“高調”正是2011年環保風暴的一個關鍵詞。
喜劇的是,中外合資企業錦湖輪胎也在整治名單中,所有銀行都上門逼債,誤以為錦湖輪胎倒閉了,實際上只是搬遷。南京市經信委產業政策與法規處處長葉德華說:“這樣的誤會讓他們(錦湖輪胎)很難堪,老總都流下了‘傷心的眼淚’,他們沒有想到媒體的力量大到這種程度。”
市委書記喝醉了
南京的“高調”震動了中石化。
中石化負責人專程趕赴南京面見楊衛澤,一見面就說:“我是來負荊請罪的。”面談很成功,南化答應投入5億元資金,并且保證限期完成整改。
未經證實的消息說,那天晚上楊衛澤喝醉了,最后被送往醫院掛水。
類似南化、錦湖輪胎這樣的大企業,在173個企業名單中只是少數,更多的企業是一二十人的小工廠,總職工不過萬人,這些企業多數只有關閉這一條路。
溧水縣的觀山化工園區是2006年前后才建成的市級工業園區。“環保風暴”一起,園區內19家企業要關停搬遷,除了一家上市公司“海正藥業”得以保留。如今,化工園區的牌子都被摘了,那些因此失去工作的職工,按照一年工齡折算一個月工資(最低930元)的標準買斷工齡。
反對聲被淹沒在重壓之下。一名官員感慨,有些企業是當時的書記、省長親自出面邀請來的,現在又讓企業搬遷,企業確實很難接受。另一種聲音是,“環保風暴”有“運動化傾向”,有些企業完全可以限時整改,“一刀切”強制關停太過粗暴。
一間已關閉的工廠老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關閉他的工廠確實有點“霸道”:“當年我也是招商引資來的,來的時候周圍全是荒地,政府官員告訴我‘上面有水、周圍沒人’,讓我放心生產。沒有想到后來工廠周圍居民住宅越建越多,現在說我排污影響居民生活,這不是我一個人造成的,政府規劃部門也有責任。現在所有的損失要我一個人承擔,我們還不敢和政府、公眾頂嘴,這樣實在不公平。”
賀南南說,有些企業提出能否不關閉,政府提出的條件是必須整治,做到附近居民沒有投訴。很多企業一算賬,發現不劃算,還不如關閉算了。
在賀南南、蔣維勝等人看來,這樣的不滿確實會有,但是極少數。賀南南說:“我們當然首先是講清道理,對情況確實特殊的,政府也有政策傾斜,比如比較快地劃撥搬遷土地、比較快地指定轉移地點,政府也承擔該承擔的責任。”
“政府”斗“政府”
“很大一部分小化工企業解決了鎮街的稅收問題,這涉及政府自己的飯碗。”蔣維勝說。包括他在內,很多相關部門官員都認為,“環保風暴”僅靠市委、市政府開個會,靠部門推動是不可能完成的,主要還必須靠區縣。然而在區縣層面阻力很大。觀山化工園區整個被摘牌,而這個化工園是當地最大的稅源。
“環保風暴的推動力是政府,阻力也是政府,實際上是‘政府’斗‘政府’”。南京市政府一位工作人員說。
在一次會議上,楊衛澤對在場的市紀委官員說:“環境整治要下大決心,要動真格的,尤其是你們要動真格。”隨后,市紀委聯合經信委、環保等部門,組織了10個督查組,所有的紀委常委負責一個組,包一個點。
在2011年6月的全市領導干部學習班上,楊衛澤第一次提出:“把環境指標和環保成效作為檢驗各級領導干部和黨委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一票否決的核心指標。”在其后的市委常委會上,楊衛澤要求各個區縣和分管部門一把手當場立軍令狀。
有一家企業,環保部門叫停了三年,都沒能讓這家企業停產。但在2011年,市紀委督查組只去了一次,這家企業就停產了。一位督查組的工作人員私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其實當時心里的打算就是“你不關它,我就關你(當地環保部門)”。
2011年10月,溧水縣因為統一停產期間被發現仍有企業偷偷生產,一位鎮長受到處理。這僅有的“殺一儆百”案例也被同僚們視作很冤:“有的企業和個人就是不聽話,你讓他怎么辦?”
2011年列入整改名單的173家企業中,130家已經整體關閉,14家轉產,11家完成搬遷,14家通過了限期整改,另外3家企業按計劃應在2012年完成搬遷。賀南南說,沒有發生一起上訪事件、群體性事件,這是不容易的,“我督查過所有工作中,這次是最順利的,從來沒有這么成功過”。
2012年,又有162家企業列入整改名單。蔣維勝說,到2月底,已經有59家完成整治,30家進入關停程序,進展比去年還要順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