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的群體性消費
“粉絲經濟”的成型與大眾文化的商品化速度是一致的。據陶東風介紹,從選秀節目“超級女聲”火爆全國開始,“粉絲經濟”的商業運作手法漸趨成熟。其成因離不開“粉絲”群體日趨嚴密的職業化傾向。
這其中,購買與明星相關的產品應算是“粉絲經濟”最基礎的表現形式,比如購買明星的專輯、觀看明星演出的電視劇電影、收看明星參與錄制的電視節目、購買演唱會門票等。陶東風認為,“粉絲”們的熱愛往往還會擴展到對明星們所代言商品的認同,趨向購買偶像所代言的商品。
尤為重要的是,“粉絲”們的消費行為往往是集體行為。陶東風將圍繞偶像所組織的各種歌友會、影迷會、后援會,通稱為“粉絲社群”。
據本刊記者調查多家明星粉絲團發現,一般粉絲團都有線上和線下明確的分工,有全國性的官方后援會,設立會長、副會長等職務,也有地方性的分會,分會再設分會會長。后援會內部,宣傳部、策劃部、財務部、影音部、網宣部、外交組等各種機構一應俱全,分工十分明確。
韓國知名人氣偶像組合Super Junior的粉絲團設立有外交組,甚至還細分為“文組”和“樓組”?!拔慕M”負責在貼吧、微博等發布各類帖子,傳遞各種消息;“樓組”負責就各類帖子進行轉發、評論。
為了強化管理,加入粉絲團需要交納會費,組織活動時再進行集資或攤派。2011年“快樂女聲”全國四強蘇妙玲的官方北京后援會會長冷沫介紹,蘇妙玲的粉絲“妙戀”們要加入北京后援會,需交納50元的會費。
喬飛組織的影星楊冪的官方后援會盡管沒有收取會費,但粉絲若想參加活動就必須分攤費用,否則不能參加。
集資的方式包括募捐、以各自偶像名義開辦的淘寶網店的經營行為、購買的會服及偶像明信片、臺歷等周邊產品。
這給粉絲團的組織者提供了一定的盈利空間?!百N吧每次做的專輯團購和周邊團購,我們會把包裝等費用算高一些,保證有富余的錢?!敝枷窠M合Super Junior 百度貼吧吧主“一夕歡顏”向本刊記者透露,每次活動的具體開銷只對管理層公開。
“一夕歡顏”曾為偶像Super Junior在中國的某次演唱會造勢,除了例行的“圈票”外,場內場外的各種造勢活動均由他們組織。在“一夕歡顏”提供的造勢物品清單中,列下了上萬張不同款式的海報、卡帖、圍巾等,加上管理層的住宿交通費用、花籃、給偶像的禮物等,每次活動可供粉絲團支配的經費均在數萬以上。
龐大的粉絲群體所帶來的邊際效益同樣令人無法忽視。年近40的袁輔瞬是2011“快樂女聲”全國六強李斯丹妮官方后援會的負責人之一。據他介紹,在2011年啟動的“快樂女聲”全國巡演中,粉絲已經到訪杭州、北京、深圳、常州等地為偶像造勢?!懊繄鲈靹莼ㄙM都在一萬左右,在杭州租場地一次就花了六千?!?/p>
從“職業粉絲”到公司化運作
“喉嚨嘶啞50元,淚流滿面100元,當場暈倒200元,如果選手晉級,再加獎金。”這是一則描述“職業粉絲”的網絡段子。
沒有粉絲就不成為明星,粉絲力量的強大讓“職業粉絲”開始浮出水面。據本刊記者調查發現,類似商業服務仍多以私人承接為主,一些以公司為名招募“職業粉絲”的也多是小型的傳媒、營銷公司,主要手段是在貼吧、論壇里發布招募廣告。
本刊記者找到一則“職業粉絲大規模招聘”的帖子,對“職業粉絲頭”的要求是“有經驗,有號召力,一定要有管理能力,并且熟悉各個流程?!睂τ诖蛩汩L期工作的“職業粉絲”,要求“年滿14周歲,活潑開朗,重要的是放得開。”帖子中提到的“粉絲頭”被稱為“金領”粉絲,屬“高層管理”者,除了指揮粉絲群體的行動,還要善于與經紀公司、活動主辦方進行溝通。
網絡中也不乏自薦做“職業粉絲”的各種帖子,多自稱“有豐富的灌吧、發帖、頂帖、水帖經驗”,“參加過追星活動”。網名為zhaonasp88 的網友自述的簡歷是:“參加過節目錄影、記者會、接機、送機、演唱會,會表演,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讓我暈倒,立刻暈倒。自己有電腦,時間自由支配,隨時可以發帖、投票?!?/p>
本刊記者聯系到一名22歲的“職業粉絲”小煜,她介紹已經做過好幾次“職業粉絲”,每次都是通過QQ等網絡聊天工具聯系,參加過包括開機新聞發布會、新專輯首發等在內的活動。
小煜向本刊記者介紹了她參加某歌手新專輯首發儀式的經歷:“我們有專門的座位,拿著那個明星簽名的海報,在她唱歌時偶爾吶喊一下,吶喊的口號都是他們提前設計好的,我們就跟著喊就行。”小煜沒有透露她出場費的數額,但她坦承“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賺更多的零花錢”。
與散兵游勇式的“職業粉絲”不同,一些公司也早已注意到“粉絲”背后的利益鏈。
早在2005年夏天,走在上海街頭的商人王吉鵬突然被一群狂熱的粉絲攔住,搶去他的手機給鏖戰正酣的“超級女聲”選手發送短信投票。
這給王吉鵬很大觸動。當年,他在北京創辦了“粉絲網”,試圖從狂熱、龐大的粉絲群體中找到生財之道。
據稱,目前“粉絲網”已經擁有超過7000萬注冊會員,收羅了近6萬個粉絲團入駐。“粉絲網”總裁陳淡云告訴本刊記者,“粉絲網”正試圖運用互聯網打造完整的“粉絲經濟”財富鏈條。
其核心動力正是源于粉絲與偶像之間強烈的情感紐帶。長期關注“粉絲經濟”的廈門大學助教楊玲認為,“粉絲”由具有共同感情的人聯系在一起,同時也是最不惜代價和有著強烈消費沖動的人群。
廣告是目前“粉絲網”的主要收入來源。據陳淡云透露,他們也曾探索與明星經紀公司組織官方粉絲團,進而向粉絲收取會費的經營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
陳淡云很推崇日本、韓國運營成熟的“粉絲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現象已經與明星產業鏈相輔相成,作為新型文化產業的“偶像工業”已然成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