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博”幻想
引子
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世博史上首次以“城市”作為主題,并特設城市最佳實踐區,集中展示了諸多城市發展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案。
如今,184天會期將盡,上海本身在“后世博”時代如何優化規劃、推動創新、繼續演繹“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并把從申博到辦博的10年經驗轉化為對解決當下中國問題的借鑒和啟發?
“后世博”上海期待
上海的城市空間布局升級,應從圍繞資本運作展開,轉向對創新活動予以響應。考慮在中心城區不僅建好中央商務區(CBD),還要建設中央智力區(CID)
《望東方周刊》記者楊天 | 上海報道
“前世博和后世博的上海會有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未來的城市藍圖。”在10月6日上海世博會最后一場主題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所長鄭時齡說。
此言已并非只是學者的建議。據本刊記者了解,9月17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交通運輸部、環保部、公安部等13個相關部委組成的審查組,在上海召開了《上海城市總體規劃修改》工作審查論證會---換言之,世博后,現行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將被修改。
“這個版本當年預測的人口數據及其他基礎數據和現在有一些差異,到了要修改的時候了。”上海社科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秘書長屠啟宇對《望東方周刊》說。
在屠啟宇看來,上海的城市規劃已經需要新的眼光。“這和世博有關,世博會上全世界有關城市發展最先進的理念在這里匯集,又有了世博論壇這樣的思想碰撞,我們的決策者和有關城市規劃的執行部門,在對于城市規劃的認識境界上應該不同了。”屠啟宇說。
鄭時齡也在世博論壇上透露說,后世博時代,上海將重塑城市空間,構建并完善城市結構,組建“星座城市體系”,“上海和周邊新城的協調發展是一個重點。”
場館拆除后騰出的土地很快投入新建設
世博園區本身在世博后的去向,是大眾最關心的問題之一。
世博會后拆除展館是歷屆世博會的慣例。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結束后,展館就全部拆除,恢復成一片綠地。更多的世博會舉辦國選擇在會后保留一些重要的場館作為城市地標,比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但拆除大部分展館。
本屆世博會將遵循慣例---上海世博局已多次表示:除了“一軸四館”(世博軸、中國國家館、世博會主題館、世博中心和世博會文化中心五個標志性的永久建筑)外,其他建筑將全部拆除。
“大多數場館拆除后能做到騰出的土地可以很快投入新的建設,這是我們規劃前期就設定的目標。”上海世博會園區總規劃師團隊創意總監蘇運升對本刊記者說。
拆除后的土地用途,網上曾有消息稱,三分之一用于建設公共設施,三分之一留作城市綠地,三分之一用于商業開發。
對此,蘇運升介紹說,公共設施部分,主要是保留下來的“一軸四館”---中國館未來將成為中國文化博物館,世博文化中心可能成為上海大眾藝術演藝中心,主題館會變成上海國際展覽館,世博中心則是未來的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而擁有廣闊開放式空間的世博軸區域將建成上海又一個城市交通樞紐。
此外,城市最佳實踐區因其建筑的創意性設計,可能會成為上海又一個創意產業園區。占地23公頃的世博公園則將成為永久綠地,作為世博會留給上海市民的“綠色遺產”。
蘇運升還補充說,他本人覺得,“可以制定相關政策,讓參與世博會的國家和國際組織對自己場館所占的土地有優先招商權,這樣場館雖然拆除了,但是這200多個國際資源都可以在上海保留下來。”
蘇運升對世博后世博園區的發展比較看好,原因在于“我們對世博的戰略定調一直是把世博規劃和后世博發展結合在一起的”。
比如他本人是世博村的主創規劃師。為世博會官方參展者所屬人員提供住宿和配套服務的世博村,包含了7幢服務型公寓式酒店,被規劃為未來的國際性社區。蘇運升的團隊為世博村的建筑選擇了“內膽”和“框架”分離的新型住宅模式:同一“內膽”內的空間隔斷可重新分配,在不搬遷的基礎上實現居住空間的擴大與居住功能的重新開發。
“這是在國外非常流行的一種居住模式,相信未來會吸引很多外國人來此入住。”蘇運升說。他認為,這種建筑模式還可以給上海的廉租房建設提供一些參考。
世博園區,未來上海第五個城市副中心
從更大范圍來看,世博園區還將重塑未來上海的規劃圖。
在《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中,就明確了上海市中心城“多心、開敞”的布局結構。“多心”,是指由市級中心、副中心以及地區級、社區級中心等組成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共同承擔服務全國、面向國際的綜合服務功能。
目前,“市級中心”主要包括人民廣場行政中心、外灘-陸家嘴中央商務區、南京路商業街及虹橋交通商業中心;徐家匯、江灣-五角場、真如和花木為四個城市副中心。
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未來,世博園區域可能會成為上海的第五個城市副中心。
以往歷屆世博會的會址離中心城區都有10~15公里的距離,以便在世博會結束后還土地于自然,上海世博會是第一次把會址選在了中心城區。
“其實,世博會最初將會址選在黃浦江兩岸、盧浦大橋和南浦大橋之間的區域,就考慮到了后世博時代這一區域的發展。”蘇運升對本刊記者說。
蘇運升還透露,“事實上,我們在規劃世博園區基礎設施時都是按照高標準配備的。從這一地區的交通疏散能力、綠化的面積配比,到各種先進技術如太陽能發電、LED燈,水處理技術等的采用,它的能力足以支撐一個副中心。”
在他看來,現有的徐家匯、五角場、真如、花木四個城市副中心都不是濱水的,四個副中心又形成一個梯字形,在下方空出了很大一個角---如果將世博園區這一點點上的話,就形成了一個五瓣齊全的“勻稱梅花型”。
世博會后,世博園區將會出現大面積的拆遷,騰出的這部分空間,被認為正是推動上海經濟轉型的必要物理空間。
“在沒有世博會時,上海改造的契機較少。”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助理、副教授李翔寧對《望東方周刊》分析說,“這就像下圍棋,吃掉了一些子,就把整個盤弄活了。由于現在有了這樣的空地,大家就可以看看我們在市中心還需要什么,就可以補在這里。對市中心的布局進行調整,這也是世博會對上海的貢獻。”
目前,上海城市中心是“十字軸”的商務文化帶---西從虹橋沿延安路向東至小陸家嘴、浦東機場、迪斯尼樂園,北從楊浦北外灘沿著黃浦江往南向南浦大橋、盧浦大橋進行延伸。
在屠啟宇看來,這種發展思路仍然是原來城市發展規劃的一種延伸。他認為,“十二五”期間,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將經歷新一輪的修改,創新驅動應成為改進上海城市空間布局的重要思考因素。
“在空間上,上海的城市空間布局升級,應選擇從圍繞資本運作展開,轉向對創新活動予以響應。應考慮在中心城區不僅建好中央商務區(CBD),還要建設中央智力區(CID);在近郊用混合布局理念再造與社區融合的科技園區;在遠郊新城部署中更應有長遠眼光地建設科學城,由此來展開符合‘創新立市’的空間組織。”
重點發展郊區新城
2008年2月,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封面刊登了比爾·鮑威爾的一篇文章,他以第一人稱描述了自己在上海郊區松江新城內購置了一套三層樓的別墅,并從此加入了中國城鄉建設大軍的經歷。他在文中預言:中國郊區的飛躍式發展“不久將成為這個國家下一階段的發展核心”。
“現在可以做這樣的判斷---中國一線城市的郊區化時代到了。”屠啟宇說。
發展郊區新城,也是上海后世博時代發展的一個戰略構想。據新華網報道,上海的郊區新城建設,是按照一個中等城市的規模來進行定位的,其城市形態“相對獨立、自成體系”,以改變過去大城市拓展過程中的簡單的“攤大餅”現象。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的一份題為“加快推進郊區新城建設,促進城市空間結構調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世博會以后,上海將面臨城市發展速度減緩、全球經濟下行周期壓力增大的環境。加快推進上海郊區新城建設,促進城市空間結構調整,是上海尋求后世博發展治本之策的重要途徑。”
事實上,為紓解中心城區的人口和工業壓力,上海早在1959年就開始了郊區新城的第一輪規劃建設。當時納入規劃的包括閔行、吳涇、松江、嘉定、安亭等五個衛星城,到70年代,又加入了金山和寶山衛星城。但這一輪的發展并不太理想。
更為人熟知的是第二輪、1999年規劃的“一城九鎮”建設,即松江新城、嘉定安亭、寶山羅店、青浦朱家角、金山楓涇、閔行浦江、浦東高橋、南匯周浦、奉賢奉城、崇明縣堡9個試點鎮,規劃總人口102.5萬人。
“這一輪規劃希望以文化主題來吸引入住,打造了一些歐洲風情的小鎮,但由于公交等基礎設施建設沒有解決好就上馬,建設仍不很成功。”李翔寧說。
在上海的“十一五”規劃中,又提出建設嘉定—安亭、松江、臨港、閔行、寶山、青浦、金山、奉賢南橋、崇明城橋九個新城,規劃總人口540萬。“十一五”重點發展松江、臨港、嘉定—安亭新城。
目前,松江新城已經初步建成,嘉定和臨港兩個新城正在建設之中。“這三個新城的建設,從經濟功能上看,是有差異性考慮的。松江主要是服務業;嘉定主要是制造業,現在嘉定也在轉型,提出要造科技城,再把它拉高端;臨港則是服務于航運和臨港的裝備制造業。”屠啟宇說。
他同時透露,在“十二五”規劃中,上海將醞釀推出包括遠郊一些地區在內的第二批新城。
“這些新城建設,現在看來,眼光還不夠超前,主要還是考慮一些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配套。而現在國際上最新的變化是,在郊區圍繞科技研發和創新來配置新城建設。”屠啟宇說。
他認為,新城講究的是獨立維持。最好的狀態是:在外圍有若干個衛星城,衛星城和市中心之間有快速交通聯系,衛星城之間也有聯系,這樣一來,有相當一部分功能衛星城可以自己解決,或者在自己環線內部協調解決。
“我覺得,對新城來說,應該把它視為一個能自我成長的兄弟,而不是處處需要照顧的小弟弟,這樣才更有價值。”
屠啟宇還建議,可以在一些地價相對便宜的新城,有針對性地吸引一批新畢業的學生去居住,讓城市需要的人才以他們能夠承受的方式和成本留在上海。“日本東京郊區的筑波科學城,早期就是把一些國家級的科研機構搬了過去,才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屠啟宇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