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0年提出“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政府工作報告連續三年提及“幸福”概念
“今年是‘十二五’時期承前啟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們要恪盡職守、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決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滿意的答卷。”在今春全國兩會上,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代表委員們表示,總理的報告,體現了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既講成績也不回避問題,“其中,主動調低GDP增長目標的決定彰顯了中國政府準備減速以求取發展質量的決心。”
“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但要步入世界強國之列,必須轉型升級,必須以質取勝,必須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除此別無他路。”全國政協常委、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告訴本刊記者。
在他看來,正如溫總理的報告所言,當前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只有抓住機遇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實現穩中求進,才能全面實現13億人民的小康夢想。
主動降速提升發展質量
7.5%的GDP預期增長目標,是8年來中國GDP增長目標首次低于8%。受訪專家和代表委員表示,相比去年,0.5個百分點的下降幅度并不大,是中央向地方發出的明確信號,即發展不能一味盯著GDP數字,要更加平衡協調。
“7.5%的增速仍是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向本刊記者表示,“中國不存在‘硬著陸’的危險,調低增速目標既有利于防止經濟過熱,也有利于穩定增長,符合穩中求進的總基調”。
“今年進出口總額增長目標定為10%,而2011年這一數字為22.5%。”因此,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烏日圖指出,為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必須更多地依靠內需拉動,“把擴大內需作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穩增長的立足點,是針對當前國際國內新形勢作出的重大部署。”
“從長遠觀察,適當下調經濟增長目標,更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題中應有之義。”尹中卿指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略微調低,主要是要與“十二五”規劃目標逐步銜接,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以利于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
但是,轉型并非輕而易舉。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李毅中對本刊記者說,淘汰落后是把雙刃劍,地方感覺有難度,“但不能因為這些問題就不去淘汰,相反,應該找到一些措施消除淘汰落后帶來的負面影響。”
李毅中建議,要嚴格控制“兩高”項目盲目上馬,淘汰落后的同時要控制源頭。要公布行業能耗限額,達不到的要限期改造,改造無望、改造不成功的要關閉、淘汰。對此,要有“鐵的手腕和破釜沉舟的決心。”
民生權重上升增強幸福感
與GDP增長目標下調相比,關于民生支出數字的上升成為政府工作報告的又一亮點。其中,最受關注的是教育經費的支出。根據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2012年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
“匯總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安排用于教育的支出,以及其他財政性教育經費,201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21984.63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4%以上。如果從中央預算內投資來看,用于教育的比重達到7%左右”。在全國政協委員張群眼中,這不僅僅是兌現承諾,也是貫徹“優先發展”教育目標的體現。
除了教育,2012年,民生投入的權重進一步增加還表現在:
一是,擴大就業。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各級政府務必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繼續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扶持就業容量大的現代服務業、創新型科技企業和小型微型企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
二是,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2012年年底前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
三是,大力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加快健全全民醫保體系,鞏固擴大基本醫保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務水平;
四是,繼續搞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繼續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
這些務實的舉措,“反映政府工作堅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辦成一些讓人民群眾得實惠的好事實事。”全國政協委員陳凌孚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認為。
“民生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烏日圖解讀說,政府工作報告對民生著墨甚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幸福社會。”
相關新聞
更多>>